调查动机
近日,读大一的江西女孩张晓文向《法治日报》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很多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或毕业前后,都想学得 标注,“如买方逾期支付相关款项,应以逾期支付款项为基数按照每日0.0667%的标准向保理商支付违约金直至款项全部结清”。
据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彭新林介绍,一方面,大量现实案例表明,相关课程质量不高,指望通过这样的线上培训获得技能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培训机构是以招聘实习生、提供兼职或者就业机会为幌子,客观上并无真实的兼职或者就业机会,真实意图是诱导学生分期贷款交纳所谓的“培训费”,则属于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法,让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涉嫌诈骗违法犯罪。
机构声称教育分期
实为网络信用贷款
“机构老师说这是‘教育分期’,没说是贷款。”今年3月,广东大学生林茜在寻找平面设计课程时,同样被某机构“边学习边赚钱”的广告吸引。该机构工作人员称,学员参加课程培训后可介绍兼职,培训费“轻轻松松赚回来”。
当时,林茜每个月生活费不超过1000元,拿不出培训费。一开始,机构工作人员邀请她在某互联网公司的信用贷款产品中开通分期付款,“说他们有合作关系”。林茜回忆,因为不常用该互联网公司产品,机构工作人员又推荐她在某贷款平台开通分期付款,“老师发了个二维码让我扫,说这是公司内部教育分期”。
这样的说法并非个例。调查中,张晓文也向
对此,上海某助贷机构人士告诉
但是,此次6名遭遇“培训贷”陷阱的受访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分期付款均是通过第三方借贷平台签署相关协议完成的。在办理分期的过程中,均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借贷风险的提示。张晓文等5名受访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分期付款中是否包含利息。
“网贷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身份审核形同虚设、风险提示不充分的问题,一些机构开始钻法律空子,通过‘培训贷’等套路涉世未深的学生,达到敛财的目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
“‘培训贷’本质上属于消费类贷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说,这类培训机构若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行为,则构成民事欺诈,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撤销合同。如果在校大学生落入“培训贷”陷阱,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也可提起民事诉讼或报警由公安机关帮助协调,若涉嫌诈骗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其中包括,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要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机构手段不断升级
学员退费难维权难
但
刚从云南一所高校毕业的林晓娅,选择了某机构的韩语培训课程并办理学费分期,但上了几节课后发现直播课变成了录播课。一共262节课,林晓娅上了13节课后便向机构提出解除培训合同,退回学费和取消分期付款。对方“核算”了一番,表示已经交纳的4462.5元只能退回0.29元,另外他们不能取消分期,需要学员自行对接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操作。
据了解,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公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也提到了学员被诱导办理“培训贷”后退费难等问题。
在
“开始和推荐我分期的机构工作人员沟通,协商未果,然后就被机构冷处理,不再回复我。”周娜说,于是她选择去相关投诉平台举报,“一举报机构就立刻有回复了,机构法务联系我,协商结果是‘5到7个工作日解决,扣除100元报名费,退还其他全部费用’,但之后仍是拖字诀”。一个星期后,周娜联系机构法务,表示若再不解决,将再次举报或者请律师介入,才最终解决问题。
乔新生认为,从法律层面看,学员作为成年人,在签约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培训机构、借贷平台签订的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要界定其中是否存在民事欺诈甚至刑事诈骗,存在一定难度。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在受害者高投诉率的背景下,机构的手段不断升级,比如声称学员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已享受服务。很多机构还会留存学生视频、照片等上课信息,导致后期学员维权时非常被动。
对此,彭新林同样认为,实践中被害人维权确实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是相关不良培训机构早就设计好了“套路”,采取各种措施规避法律风险,如存在形式上合法注册的实体机构(公司)、与学员签订有协议、制造贷款资金流水、保留培训上课信息等痕迹,要获取其实施违法犯罪的证据比较难。
“以‘培训贷’陷阱为例,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欺骗性、迷惑性和衍生性,属于新型诈骗型违法犯罪活动范畴,不法分子往往以提供实习、兼职、就业机会等进行利诱或者巧立名目,进而变相获取被害人钱财,往往真假套路难辨。被害人对此类新型违法犯罪缺乏足够的认知乃至识别能力,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取证难、刑民交叉识别难等难点。”彭新林说。
理性判断谨慎选择
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5月底发布的2023年第1号预警显示:“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
对此,
实际上,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培训贷”进行整治和规范。
今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中消协亦发文提示消费者,应多方渠道了解相关培训机构的口碑,在签订培训服务合同前,要通过多种途径仔细查验了解培训机构师资力量,避免被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在支付培训费用时避免一次性交纳大量金额,不轻信不过包退等“赔本”承诺,防止因培训机构经营不善或蓄意圈钱跑路导致财产损失。要特别注意甄别打着包高薪就业的幌子诱导办理“培训贷”,避免掉入不良商家的“骗局”等。
对此,彭新林建议,加强对社会上各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保持打击违规违法培训的高压态势,促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合规经营。学生群体也应增强防范意识,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培训机构资质,选择合法合规的培训机构,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不要落入“培训贷”陷阱。
在刘德良看来,大学生身陷“培训贷”陷阱,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财商教育缺失的问题,应该通过常态化的金融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金融理财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切实做理性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在遭遇“培训贷”套路和陷阱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
乔新生认为,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并以此为切入点,完善“校园贷”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真正有需求的大学生更便利地得到金融支持,有尊严也有能力进行贷款消费。
(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法治日报
解密2021国际足球赛事精彩数据
2021年对于足球迷来说是一个炙热的一年,各大国际足球赛事相继在不同角落展开,世界各地球迷为之狂热。然而,仅仅观看比赛并不足够,解密这些精彩数据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比赛的真正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2021年欧洲杯的数字数据。这一赛事是欧洲足球的巅峰对决,精彩程度可想而知。据统计,整个欧洲杯共进行了51场比赛,共打入了142个进球。其中,英格兰和意大利分别是进球最多的两支球队,打入了共13个进球。而西班牙则是过去的欧洲杯进球纪录保持者,他们在2012年创下了29个进球的纪录。而在本届赛事中,克罗地亚队的球员佩里希奇以5个进球成为了金靴奖的得主。
而除了欧洲杯,美洲杯也是2021年的一大亮点。这一赛事是南美洲地区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各支球队之间对抗激烈。据统计,整个美洲杯共进行了28场比赛,打入了79个进球。而阿根廷队则是本届美洲杯的冠军,阿根廷队的球员梅西也以4个进球和5次助攻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金靴奖。
除了进球之外,黄牌和红牌的数据也是关注的焦点。在欧洲杯中,克罗地亚队的球员布雷卡洛在半决赛中因为犯规被红牌罚下,成为了本届赛事中被罚下场次最多的球员。而在美洲杯中,巴西队的球员埃德森在决赛中同样因为犯规被罚下,成为了本届赛事中被罚下场次最多的球员。
除了单场比赛的数据之外,整个赛季的统计数据也是令人关注的。根据数据统计,英格兰队在整个欧洲杯赛季中一共打入了37个进球,成为了整个赛季进球最多的球队。而意大利队则是本届赛事的亮点,他们在整个赛季中没有输一场比赛,夺得了冠军头衔。
综上所述,掌握2021年国际足球赛事的精彩数据,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比赛的本质和球队的实力。进球、黄牌和红牌等各项数据都是比赛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反映了球队的表现和球员的能力。通过解密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比赛,同时也可以从中受益,提升我们对足球的认知和理解。
在欧国联决赛中,克罗地亚队与西班牙队激战120分钟,比分依然是0-0,比赛进入了点球大战。到了点球决战时刻,实力占一部分因素,运气也有很大原因。结果克罗地亚队在主罚了6轮点球后4次打进点球,西班牙队6次主罚点球5次将球打进,西班牙队的卡瓦哈尔攻入了制胜点球,克罗地亚队遭遇失利,遗憾错失冠军,西班牙队夺冠。
尽管克罗地亚队在欧国联决赛中输球,他们没能夺冠,但是克罗地亚队的表现已经赢得了世人的认可。虽然他们的纸面实力算不上强队,但是克罗地亚队却能展现出强队风范,在近几年的大赛中总能令人眼前一亮。
一场4-5令欧洲杯再变天!头号热门出炉,5年3次获奖,C罗封神难了。在明年的欧洲杯比赛中,克罗地亚队不能被忽视,毕竟他们的大赛成绩太稳定了。
2018年世界杯,克罗地亚队夺得亚军。2022年世界杯,克罗地亚队收获季军。2023年欧国联,克罗地亚队再次夺得赛事银牌。在2021年欧洲杯比赛中,克罗地亚队点球大战不敌西班牙队,止步淘汰赛16强。各项赛事近17场比赛,克罗地亚队在90分钟内仅仅输掉1场比赛,就是去年世界杯输给冠军阿根廷队的比赛。当时克罗地亚队原本处于局面占优的一方,结果被阿根廷队打进了争议点球,间接导致克罗地亚队功亏一篑失利。
克罗地亚队虽说不是传统强队,但他们却能让传统强队掉一层皮。克罗地亚队近年来总是能够成为强队的拦路虎,主要还是因为球队的中场太强大了。有莫德里奇、布罗佐维奇以及科瓦契奇所组成的克罗地亚队中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队中场组合。有了强大中场的保护,克罗地亚队的实力下限就有保障,可以跟任何球队掰手腕,毕竟得中场者得天下。另外佩里西奇、格瓦迪奥尔、利瓦科维奇等克罗地亚队球员也都实力强劲。
如果C罗再拿1届欧洲杯冠军,那么欧洲杯2冠1亚的C罗也能成为球王级别的球员。但是克罗地亚队是一个棘手的对手,稳定的克罗地亚队的欧洲杯夺冠希望大于葡萄牙队,格子军团在明年的欧洲杯比赛中有望夺冠。
“伤心死了,今天男朋友跟我分手了。”备注是初中生的用户发布失恋信息后,有用户对其进行安慰,还有用户说“我愿意当你的男朋友”。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一款线上自习室App的聊天区。线上自习室,又称在线自习室等,是一种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虚拟空间。但
受访专家认为,线上自习室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种乱象,更需要治理,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让线上自习室在法治的框架下发展,去除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
自习室里热烈聊天
越来越像社交软件
开启多人视频模式,把镜头对准自己和书本,随时随地直播学习状态,营造学习氛围感,近年来,这样的线上自习室日趋火爆。
家住天津市的林鹿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2021年下载了一款线上自习室App并一直使用至今。
“最开始选择线上自习室,就是因为一个人学习太无聊,觉得有人陪着学习会更有动力、更有氛围感,也有一定的监督效果。”林鹿说。
和林鹿一样,有不少人是因为“氛围感”和“监督效果”选择使用线上自习室App。但如今,一些线上自习室App的学习功能被弱化,甚至成为一些不学习的人的“秀场”。
近日,
“我初一使用时,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连麦学习,还有很多优秀的博主分享学习经验,但现在,有的线上自习室App越来越像社交软件了,把学习功能放在很隐蔽的地方,自习室的风气都变了。”作为该线上自习室App的资深用户,来自湖南的初中生刘芳很感慨。
在该App弹幕推荐的4个虚拟自习室中,
在另一款线上自习室App聊天室,
还有一款线上自习室App中的内容更令人担忧。
例如,昵称为“111”的用户备注是初中生,其在“学习圈”发布自己的失恋信息:“伤心死了,今天男朋友跟我分手了。”在该条动态下边,有用户对其进行安慰,也有用户表示“我愿意当你的男朋友”。
“谁来帮帮我啊!不想活了,每天都是单调地过,有没有人带走我 !”这是一名昵称为“研”的用户发布的动态。
自习遭遇色情信息
虚拟场景类似游戏
“紧急通知!近期有人在自习室平台涉嫌进行色情直播,现已关闭,进行内部整治和调整,目前自习室已经无法进入。”
这是近日某自习室群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通知。
当
来自河南郑州的学生张菲说,她通过某个会议账号进入某线上自习室直播间后,发现该直播间正在播放色情视频,“吓得我赶紧退出了,现在对线上自习室还有阴影”。
“妹妹,哥哥我高一,有不会的,我辅导辅导你。”在江苏读高二的刘露告诉
还有的线上自习室App“越来越好玩”。
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刘丹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今年暑假开始后,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平板电脑,点开某线上自习室App,以学习为名与同学、朋友聊天,还交流自己的自习室“经营心得”。
刘丹告诉
此外,一些线上自习室App还会为用户设置“个人形象”,由“个人形象”衍生出换装、聊天等一系列社交功能。
“绝大多数好看的衣服都需要充值购买,很容易形成攀比”“这本是一款学习软件,而里面好多人聊追星和游戏,这里成了晒照片找CP的地方”“以前来这里是为了学习,现在来这里为了交友”……不少用户在这款线上自习室App的评论区留言说。
假借鼓励学习名义
诱导用户充值消费
5596元——这是去年6月至今年1月,一名11岁女孩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某线上自习室App的充值金额。其中最少的一笔消费是6元,最多的一笔消费是328元,其月均消费1500元左右。
据其母亲介绍,“具体的充值方式是App内有客服教用社交软件充值”,因为银行卡没有开通短信提醒,所以家长一直没有发现。消费内容主要包括购买线上自习室App的自营商品和第三方同学开店售卖的物品等。经协商,商家承诺退款。
在上述线上自习室App中,
“其中的问题在于,可以直接通过现金购买充值用于虚拟人物换装和虚拟场景布置,跳过了通过专注自习时长才能换取的虚拟货币环节,从而直接通过充值而实现游戏里的功能。”林鹿介绍说。
“如果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学习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服装,我会选择花钱的。”面对
但是,作为这个10岁男孩的父亲,林枫在发现转账信息后,表示难以接受,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还是学习类软件吗 ”
“该App未找到任何限制未成年人充值的设置以及退款投诉通道。充值购买虚拟人物的服饰、充值在酒吧等虚拟空间购买虚拟食品,甚至有交友环节, 宣称提供给孩子安安静静学习空间的线上自习室,到底是在给青少年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林枫反问
据
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应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
无休无止推销课程
在法治框架下治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习类App在无休无止推销课程。
来自河南的家长刘博告诉
刘博的经历并非个案。来自安徽的家长张雪表示,自己通过某学习类App添加了几个机构的辅导老师,辅导老师便将自己拉入学习群。
“刚开始觉得他们的服务挺好,每天固定时间发布练习题,免费给孩子讲题,给孩子发送录制好的讲解视频,还有专门的主讲老师给孩子讲知识点。但是没持续多久,辅导老师开始信息轰炸,让我付费购买正价课。”张雪说,“老师推荐课程产品,都是2000元起步,我问‘不买学习大礼包能否继续免费听课’ 对方称,‘可以继续免费听课,但要想系统学习,必须交费,现在下单学习大礼包还有优惠’。”
此外,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许多消费者称自己在学习类App上被“免费领取课程”“一元抢课”等宣传语吸引,点击报名后,发现是无休止的推销。
“暑假是线上教育平台引流的关键期,大多数公司会推出特惠课程进行正价课程的转化。免费礼包、免费课程等,都是引流的方式。目的在于通过免费的课程,让用户购买高额的正价课。”一位在某线上教育平台就职的业内人士小宁说:“即将截止的优惠期、紧张的班级名额、精美的资料和礼品、跟学生打感情牌,都是营销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刺激用户消费。如果家长不回复信息,那(公司就会要求)我们一直给家长发信息,我们的口号是,只要不拉黑,就不能放弃。”
在长期关注教育方向的投资人王珂看来,相关App要进一步升级管理手段,才能适应监管的要求。比如,对于线上自习室App,可以通过提升用户加好友门槛的方式,包括添加好友需通过自习室用户的打卡自习时长要求、非长期自习用户不能加或者被加好友等,解决涉黄引流等问题。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针对相关App,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让线上自习室在法治框架下发展,去除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认为,治理相关App乱象,软件的运营和开发商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部门也要及时整顿。“对于老师和学校,要在初期筛选过程中严格把关,不要作不负责任的推荐。对于未成年人在使用App时,家长一定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
对于学习类App的未来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青少年要树立健康使用学习类App的观念,不要过度依赖这类软件,“学习的路径是多样的,通过多种资源、资料都可以学习,不要过多地依赖应用程序”。
(文中受访人均为化名)
法治日报
(1)2022lol世界赛程时间表赛程:入围赛:2022年9月29...
(1)2022女篮世界杯赛程表时间女篮联赛2022赛程表如下:小组...
1、cba辽宁2023年赛程表年CBA联赛将于10月初正式开幕,辽...
(1)英雄联盟2021总决赛LPL代表队一览1、S11全球总决赛L...
(1)女排世锦赛2022具体时间1、女排世锦赛2022年时间是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