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羽毛球高手自我确认有什么标准以我之见,大致是以下几方面

2023-08-20 20:00:48 聚哦资讯 聚哦

业余羽毛球高手自我确认有什么标准以我之见,大致是以下几方面

抛开体能,即速度力量耐力等因素不谈,你会不会担心自己有一天技术水平达到了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再没有丝毫上升的空间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孤独求败,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谁能解答,也许林丹,也许李宗伟,也许没有也许……杞人忧天,至少感觉今天的自己在技术上还有上升空间,算是一种幸运,一种侥幸 ,惜福吧!

却是高手,无须自我确认,无须通过业余羽毛球运动员的途径被群众确认,虽然羽毛球是一种体育项目,似乎是以输赢论高低成败的,但我却不完全苟同,对于业余羽毛球球友来说,所谓高手,更重要的不是被他人确认,而是自我确认!

那么,这种业余羽毛球高手的自我确认有什么标准呢 以我之见,大致是以下几方面吧:一是技战术标准,二是实战标准,三是自我认知标准。

前两个标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简单讲,技术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反手高吊杀技术动作正确、完整、充分,可以得心应手的打到对方网前两点和后场直线一点,尤其是动作一致性要好,发力短促迅速,出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二是所有步伐熟练,自然包括头顶和反手了,三是发球水平最大可能的接近专业水准!

这一点需要解释的是,因为在发球的时候,体能因素几乎对发球质量没有丝毫影响,纯粹是手感,而手感确有天分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勤学苦练,看到不少业余球友大球小球都很不错,但发球动作和发球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就很不明白为什么不稍微抽点时间磨练磨练呢!

实质上,我们去球场看人打球,技术上区分专业与业余的基本标准也是这三点:反手,步伐,发接发!

至于实战标准就更不用多说了,虽然我们很多人不可能像一些业余羽毛球运动员那样经常外出比赛,但在自己的小圈子或俱乐部里还是经常真刀真枪的。

是高手,自然胜率也应该是最高的,是高手,自然单、混、双都敢于接受任何挑战,是高手,跟哪个搭档都不会埋怨同伴,只能是调整自己的技战术,想办法拿下比赛,是高手,平常和球友谈论 件后,还要求动作要小、隐蔽性要强、球速更快、落点及线路出其不意,说虚点就是有灵性、灵感,手法精妙精细,给对手造成更大的压迫感,最终一拍从容制胜。

踢拳强还是拳击强这些跨界给你答案!

在上周结束的勇士的荣耀34·铜陵站比赛中,邱建良首次跨界拳击比赛并第二回合KO泰国WBC国际拳王那荣·邦成,邱建良一句“中国拳击不过如此”,在中国拳击圈掀起滔天大浪,勇士的荣耀创始人郭晨冬近日回应,魏锐可跨界接受中国拳击界高手挑战,但规则为一回合拳击、一回合踢拳!

此后,踢拳与拳击之争在中国拳坛愈演愈烈,中国首位WBC职业拳击世界拳王熊朝忠表示对方不知道天高地厚,没有规矩。随之而来的是,勇士的荣耀签约运动员王俊光发出“一只手”的挑战邀约。

踢拳与拳击,这两个项目的顶级拳手能不能实现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竞技

答案是肯定的。

从K-1时代至今,就不断有职业拳击手跨界进入踢拳擂台意图称霸,也有不少踢拳世界冠军跨界进入拳击擂台想一探深浅,我们熟知的就有著名的前希腊国家拳击队队员“希腊小光头”迈克·赞比迪斯,以及如今的踢拳P4P世界第一西提猜也曾在泰国军人运动大会上拿到过业余拳击锦标赛冠军。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拳击VS踢拳”跨界探索里的代表性人物。

南非世界拳王维吉拉·卡拉科达

来自南非的维吉拉·卡拉科达,绰号“征服者”,在2001年就成功夺得IBC轻中量级世界拳王,随后又一路夺取IBF与WBN两大职业拳击组织的洲际拳王头衔,2005年,一年没有比赛的维吉拉带着30场25胜4负1平的职业拳击战绩登上K-1 WORLD MAX,寻求跨界之战。

这位职业拳击世界拳王在首次接触踢拳规则就遭遇了K-1MAX初代王者克劳斯,拳法上的优势让克劳斯不敢与之正面拼拳,但最终维吉拉被克劳斯的低扫腿与拳腿立体打击完败,首战告吹的维吉拉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在第二场K-1比赛中击败了当时的K-1 MAX日本王者佐藤嘉洋,找回了颜面的维吉拉开始全心全意征战踢拳,然而K-1的擂台一向都不那么好混,接下来的维吉拉遭遇了播求、魔裟斗、安迪·苏瓦等多位K-1世界王者的吊打,在K-1大赛上已经泯然众人的维吉拉不断成为踢拳选手们的垫脚石。

世界拳王尊严荡然无存的维吉拉在2009年决定重返职业拳坛,然而离开太久的维吉拉才意识到职业拳坛早已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处,回归职业拳坛后的维吉拉一共打了六场比赛,其中有五场比赛为头衔赛,但维吉拉却没有赢过一场,在取得四负二平的惨淡战绩后维吉拉宣布退役。

K-1世界王者“银狼”魔裟斗

作为日本超人气格斗巨星,魔裟斗在2003年成功拿到K-1 WORLD MAX世界王者后,K-1为了能够制造出足够的噱头,在K-1 WORLD MAX 2003世界王者对抗战中让魔裟斗在踢拳规则中迎战美国前IBF世界拳王维斯·菲利普斯(VincePhillips),在这场被K-1大肆宣传的“K-1王者VS世界拳王”的超级大战中,魔裟斗利用不断的低扫腿给维斯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维斯很快就坚持不住了,第二回合开局就被魔裟斗低扫腿KO。

魔裟斗与IBF世界拳王的这场跨界大战取得了巨大的反响与成功,这让K-1尝到了甜头,在之后每年的Dynamite大晦日之夜都会让魔裟斗进行一场赚足眼球的超级大战,其中就有三次让魔裟斗对阵职业拳击冠军,这其中就包括九次日本拳击冠军大东旭与韩国著名的前WBA超羽量级世界拳王崔龙珠,这些拳击冠军无一例外全部惨遭魔裟斗KO。

除了拳击手走上踢拳擂台,也有不少踢拳选手们愿意遵守拳击规则,限制自身的腿与膝,与职业拳击运动员们进行公平的交战。

K-1 MAX初代天王“飓风”阿尔伯特·克劳斯

在踢拳界以一双铁拳闻名于世界的荷兰K-1 WORLD MAX初代王者阿尔伯特·克劳斯(AlbertKraus)在比赛中追求进攻永不后退的战斗风格一直深受拳迷们喜爱,可能因为克劳斯最早接触的格斗技就是拳击的缘故,克劳斯也是众多K-1选手中职业拳击风格最为明显的,在踢拳领域大放异彩的克劳斯显然并不满足于踢拳界的成就。

2012年,克劳斯开始转战职业拳击,开始了自己的首次跨界尝试,在2012至2014年间,克劳斯总共打了五场职业拳击规则的比赛,并且全部获胜。

全能斗士 安迪·苏瓦

安迪·苏瓦可能是所有K-1世界王者里最不安分的一位了,什么是“全能斗士” 全能斗士就意味着无论什么规则你都能从容面对。安迪苏瓦不仅在拿到过两届K-1WORLD MAX世界王者与五届S-CUP修博世界王者等踢拳领域最高成就,他还曾涉猎拳击与综合格斗领域。

2014年3月17日,因为阑尾炎手术休养了一段时间的安迪·苏瓦尝试了自己的第一场拳击规则比赛,在比赛中,安迪·苏瓦第四回合TKO格鲁吉亚职业拳击手帕塔·瓦多西维利。

GLORY次中量级冠军 尼基·霍兹肯

在尼基·霍兹肯统治次中量级的那段时间,难免会高手寂寞。2013年,尼基·霍兹肯以GLORY次中量级踢拳世界冠军的身份在荷兰金色荣耀拳馆举办的拳击联赛中进行了自己的职业拳击首秀,在第二回合KO对手获胜的尼基·霍兹肯决定拳击与踢拳双线作战。

在随后五年的时间里,尼基·霍兹肯取得了13战全胜10次KO/TKO的职业拳击战绩,并成功夺取荷比卢地区超中量级拳王头衔。

2016年,尼基·霍兹肯在与法国挑战者塞德里克·杜姆贝的冠军卫冕战中遭遇失利丢掉了GLORY冠军头衔,不甘失败的尼基·霍兹肯再次对冠军发起冲击但却仍然以失败告终,在GLORY 49输给阿塞拜疆黑马阿里姆·纳比夫后,尼基·霍兹肯在踢拳领域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期。

在今年2月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踢拳界无人能敌的尼基·霍兹肯回归职业拳坛,并争取到了一次争夺WBC超中量级拳王头衔战的机会,但在这场十二回合的比赛中,尼基·霍兹肯最终点数落败。

跨界尝试,是勇气也是挑战,踢拳也好,拳击也好,格斗总是在不断融合和学习中进步的,拳击与踢拳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敢于跨界交战都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但尊重是前提,通过贬低其他运动抬高自己的行为明显也是不可取的,跨界交流的前提是公平竞技,促进格斗圈交流本是好事,输并不丢人,赢了也无需骄傲。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之高远,武者同样如此。

拳击VS综合格斗,到底哪个更安全这可能是运动界的弥天大谎

“死亡与安全”的话题是长久以来缠绕格斗运动的一个梦魇,近几十年来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每例意外的高度报道,导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格斗运动的发展。

足球,篮球,橄榄球,冲浪,赛车甚至跑步都常常出现重大意外,甚至死亡事件,但为何偏偏格斗成为特例

“或许是人们厌倦了战争,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那样的小心翼翼“维护”,唯恐出现一丁点意外的发生,格斗只是被迁怒了而已”。

这个问题,我们不做深谈。

今天我们讲一讲综合格斗运动(MMA)与职业拳击运动哪个更安全

大多数拳击练习者或拳手拿到一副拳套后,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用力挤压它,感受拳套中的填充物。

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行为会让我们对接下来的训练或是对抗感到心中踏实,因为厚实更具安全保障。

在业余比赛中允许运动护头和身着护具,这套装备确实能够一定程度减少损失,不过它更大的用处是给予拳手勇气(恐惧深藏在每个人心中,即便拳手也一样,只不过经过专业训练的拳手懂得如何克服和利用恐惧与紧张感)。

我自己曾经是一名散打运动员,后来接触了踢拳与拳击,这种在对抗中被保护的感觉,是我练拳前两年中,最大的安慰。

但无论如何对于MMA这项火爆的运动是一直不太感冒,在我社交的圈子里,也有很多练习者和职业拳手表示:MMA过于暴力和危险,相较于MMA运动,更倾向于前者。

“因为综合格斗运动员他们在战斗中,可以拳打脚踢用肘和膝攻击任何他们喜欢的地方,他们甚至可以利用摔法把人扔到地板上后用柔术肆意蹂躏对手。再看看他们那副两盎司的分指拳套,跟没戴有啥区别 一拳一拳的地面锤击简直不忍直视”。

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种观点使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过随着知识的增长,对MMA运动的接触后,我终于明白了“眼见未必为实”这个道理。

事实是,拳击虽然被称为甜蜜的科学和崇高的艺术,但其安全性未必比MMA高,甚至从某些方面讲,拳击比综合格斗更危险!

这和我们所设想的“事实”大相径庭。

不管怎么说,MMA这项较新的“暴力”运动比拳击更性倾向于人们眼中的野蛮行为,其残酷的形象和表现形式使得一直被误解(八角笼子、骨折、断腿事件、狂野奔放的文化等)。

这几年来,这类研究和数据分析在美国是挺多的,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研究机构。而业内人对此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过。

作为一名习武多年的人,我练就了一手高明的翻墙手段,为了这个讨论,我在国外是一顿海捞,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是找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数据,希望这些通过客观研究的数据来帮助大家理清主观的看法。

死亡统计

这两项运动的死亡率很难精确衡量。

拳击场上死亡数据最全面的数据来源于Manuel Velazquez(1943年1月24日—2016年1月15日)的《拳击死亡统计》 ,这哥们是一名反拳击运动活动家。

他统计自1950年—2007年有339人死于拳击运动。

不过这个数据里,水分太多了。

首先是年代悠久,那时候的拳击运动防护措施、训练方式、比赛规则和正规度等等与现在差别非常大。拳击为啥说科学呢,还是因这些年来的发展与进步有目共睹。

第二点是,这个数据里包含了黑拳、无证拳击赛等等。这是作死的节奏,你不能怪拳击啊,这些参赛人里,估计有不少都没练过拳击,而且体重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就是奔着钱去的。

那么综合格斗运动的数据如何呢

咳咳....因为综合格斗运动发展才20余年,很难找到确切的数据。

国外和国内一些网站统计,自90年代至今不会超过10例死亡事件,这其中还包含用非法药物死亡的。

具美国一个网站Velazquez统计,1900年至2003年的美国拳击赛,平均每年有25000场业余拳击赛,5000场职业拳击赛,平均每年有3例死亡(吐槽一下,你知道每年橄榄球中暑死亡人数多少吗 嘿嘿,赶超职业拳击)。

但这份数据并不能说明拳击比MMA更危险,因为MMA运动发展较晚,赛事的数量,商业化,行业规范性都是一年一变得节奏,没法具体统计,里面也没准有谎报或者不报情况。

年复一年的分析和统计是不可靠的,我们还得再等几年,希望可以有一份统计条件差不多的更严谨数据,才能真正知道真实的数据。

受伤统计

据查证,2014年出现了第一个“荟萃分析”(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收集、合并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数据来源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研究报告。

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综合格斗中受伤的风险高于其他几种格斗运动,包括柔道、跆拳道、业余和职业拳击。

职业拳击和综合格斗(MMA)之间的受伤风险差距最小。

在一场MMA比赛中受伤的概率平均只有23%职业拳击的平均风险在12%到25%之间

研究还称,这两项运动的受伤形式“非常相似”—也就是说,两项运动中面部割伤、骨折和脑震荡的比例都很高。

不过,这项荟萃分析并没有评估损伤的严重程度。

2015年澳洲中央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员Reidar Lystad进行了更广泛和全面的荟萃分析。

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受伤风险最高的是MMA,其次是拳击(见上图),不过他的进步在于补充了一些其他信息。

一、头部和颈部受伤:

拳击中头部和颈部受伤的比例最高(84%)其次是空手道(74%)和综合格斗(64%)

二、脑震荡:

拳击造成脑震荡的比例(14%)明显高于综合格斗(4%)踢拳的脑震荡率最高综合格斗骨折的发生率远高于拳击(分别是27%和7%)

头部受伤

以上这些数据,看完了是不是有点晕,不要急,其实对于拳击和综合格斗运动(MMA)的最大争论点在于头部损伤,因为头部是人体最难以恢复的,这里被攻击,那伤害基本是累计性的。

而不论是拳击还是MMA运动,最主要攻击部位就是头部。

其实在史泰龙的《洛奇》系列第四集中,史泰龙被迫退役就是因为头部长期被攻击,导致眼睛出了问题。阿里后来得了帕金森,也有医学专家称是拳击赛留下的后遗症。

那么这两项运动在头部损伤这方面的比较如何呢?

2015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谢尔比·卡普曼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只有一项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将综合格斗和拳击的损伤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这项研究据说在当年在业内影响挺大)。

研究发现:

职业拳击手在特定的比赛中更有可能不会受伤MMA拳手一般更容易受伤,但这些伤相对较小(擦伤等)职业拳击手明显更容易遭受严重伤害,包括失去意识和严重的眼睛损伤,如视网膜脱离拳击手发生脑震荡并失去意识的可能性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拳击手平均停赛26天,而综合格斗选手平均停赛20天,这也表明严重受伤的发生率更高

后来我找到了一篇关于卡普曼博士的采访,采访中卡普曼解释了为什么他将业余拳击排除在研究之外(该研究分析了在埃德蒙顿市进行了11年的医学测试)。

第一:业余拳击手戴着头盔,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头部。

第二:业余拳击比赛中,可以根据身体的击打程度来得分,而总分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而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判定规则不同。职业拳击中如果没有打出有效的攻击,那么在裁判眼中,你就没有得分。

另一篇研究MMA的论文是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哈奇森的研究报告,他是通过UFC比赛数据来论证的。

这项研究包括分析2006年至2012年的844场终极格斗冠军赛(UFC)的视频和比赛数据,来衡量MMA中头部外伤的发生率。

UFC的规则包含击晕(KO)和技术击晕(TKO),凡是被KO和TKO都算作头部击伤。

研究中,表明:

KO率:每百名运动员的KO率是6.4次(占所有比赛的12.7%)TKO率:每百名运动员TKO率是9.5次(占所有比赛的19.1%)综合来看,综合格斗中每百名运动员的头部击伤率为15.9次,相比较于拳击的4.9次和踢拳的1.9次高于以前的研究

不过这项研究的漏洞在于,他只算次数,但是没有算实际的伤害程度。

比如:泰森1拳能KO对手,UFC一名运动员要3拳,这就出现漏洞了,貌似UFC运动员给对手造成伤害更高,因为他打了3拳,但实际上恐怕泰森那一拳才是真大杀器。

综合不少报告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综合格斗造成的损伤要比拳击低,我是指头部损伤。因为综合格斗运动,包含拳、腿、膝、肘、摔和关节技,打击方式和打击面积比职业拳击多,可以减轻头部重复被攻击的次数。

总结

根据上述的一些相对客观的权威的研究报告表明,综合格斗(MMA)运动受伤概率更高,但拳击运动的伤害可能更大。

但也不能现在就下结论,因为综合格斗这项运动太年轻了,大多数拳手退役的年头也短,学者们还需要花更多时间观察这些退役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才能下进一步结论,毕竟一些脑部受伤导致的疾病是有潜伏期的。

具体到底是MMA更安全还是职业拳击更安全,嘿嘿,你自己判断。这些数据就是我的本篇内容了。

我个人更偏向于职业拳击更危险,但是我还是拒绝MMA运动,因为一场比赛后,脸部的那些划伤是我无法容忍的,而且,我也不太热衷柔术。

谈到这,肯定有人会问,我每天下班都去拳馆学拳,会不会脑部受伤

嗯,这个问题,您多虑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职业拳击和职业MMA运动,和大众格斗运动完全不同的领域,这是和平时上班开车与F1赛车那般大的差距。

不要怕,大胆的去练吧。

你对这项运动有多爱,它就会反馈你多少爱,毕竟它被称为甜蜜的科学和崇高的艺术!

这是区分网球专业选手和业余玩家的标志,看看你有没有做到

分腿垫步的技术在网球的教学和训练中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把握时机,恰到好处的运用此动作,是网球运动员一直追寻的实战技术之一。

但在很多业余赛场上,你几乎很少会看见球员在每一次击球前做分腿垫步。

所以有一种说法,在步伐上,分腿垫步是区分专业选手和业余玩家的标志。

本期内容:

分腿垫步

1、作用

分腿垫步有助于集中精力地预测和判断出球的方向、并且会下意识地决定如何落脚,以便迅速启动、使身体快速移向正确的方向。

2、时机

想要发挥分腿垫步的作用,掌握时机这是关键,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做分腿垫步的时候应该恰恰是对手挥拍向前击球的时候,此时有充足的信息做预判,同时又保留足够的转向、移动的时间。

3、种类

在场地的不同位置,处于不同的局势,所适用的分腿垫步的方式也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3种。

进攻型

要点是不用跳的特别高,落地后保持较低的重心,稳定的下盘,适合在底线附近或进到底线内抢点进攻时使用。

防守型

要点是跳的比较高,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有更多时间观察判断来球,做好向场地各个方向冲刺的准备。下肢蹬伸充分,落地后获取更多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以便快速启动。

适合在底线之后处于防守状态时使用,也因此不用担心因跳的太高错失击球时机。

宽跳型

要点是双脚打开比较大,始终保持宽底盘,低重心,连续的小幅度的垫步。适合在网前截击时使用,因为在网前不像底线那样,可以看清线路再启动,所以就要求有更快的反应能力和启动速度,才能对各个方向的来球做出处理。

宽跳型分腿垫步不仅能使双腿始终活跃,处于随时迅速向任何方向移动的状态中。而且能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面,在截击之后能保持身体平衡,完成一拍截击后,马上回到垫步的姿势,为下一拍做准备。

总结:

离球网越远,分腿垫步越高。而离球网越近,分腿垫步就越低、越宽。

4、练习

通过不断调整跳跃高度、双脚宽度来感受、练习三种不同的分腿垫步。或自己下指令做出相应的分腿垫步。

以底线为界,尽可能快的前后来回垫步跳。

或者像费德勒一样通过跳绳练习分腿垫步,双脚打开比平时跳绳宽,挥绳速度不要太快而要尽可能快的垫步,大概保持每一次跳绳垫步3-4次的频率。

结合抓球进行进一步的分腿垫步转向移动练习。

注:本文图片截自“RacquetFlex”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