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刀片跑手冯锦雄领长者行到九十九做运动心情更开朗

2023-08-20 22:37:58 聚哦体育 聚哦

香港刀片跑手冯锦雄领长者行到九十九做运动心情更开朗

截肢(左小腿)運動員馮錦雄,人稱「刀片跑手」——因為他曾以彎刀形義肢完成香港的馬拉松賽事;他合共以四年時間,分別征服四個極地馬拉松;更令人想像不到的是,他參加極地賽事時已六十多歲!

可是這幾年疫情肆虐,「刀片跑手」也不能出外參賽,但這名已屆七十歲的長者「不忘長者」,以自身的經驗知識及能耐,擔當周邊朋友及機構的行山教練,期望他們克服自身問題,行山行到「九十九」。

行山隊在桃坑峒行程初段來個大合照。左一及左二分別是馮太莊冰英及馮錦雄。記者 鄭玉君 攝

01

義肢矯形師助重投運動

早前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馮錦雄帶領十多名長者行山,由大欖涌天后廟出發,走向300多米高的桃坑峒,回程經大欖涌水塘大壩及大欖懲教所到屯門公路轉車站散隊,全程走了約四小時。

在「刀片跑手」馮錦雄帶領下,眾人走在山嶺顯得信心十足、滿臉輕鬆。記者因另有工作須提早離場,但在短短行程中也走得開心,徹底感受到這是「非一般行山隊」。

馮錦雄在跑界名氣響當當,不過一般市民對他或許不太了解。

好動的馮錦雄,年輕時是體育老師,1979年27歲那年,一場交通意外令他失去左小腿,但同時為他帶來良緣,與照顧他的護士莊冰英共諧連理。

馮在意外後無奈轉任文職工作,亦只能走走郊遊徑、行行小山,不能做劇烈運動。十多年前,不愛運動的馮太因健康與丈夫一同行山,料不到愛上了,還更進一步,走去跑馬拉松、玩毅行者。

馮錦雄(左一)形容太太莊冰英(左二)是他的隱形行山杖,所以在行程中不時見到馮太在先生前或後走着。

馮錦雄在太太影響下,運動熱情再次燃起,後來在行山時結識了一些義肢矯形師,知道在運動義肢配合下,可令他重拾跑鞋。

馮的人生大轉變終於出現,後話是他做了連串成績,在太太鼓勵及成為拍檔戰友下,多次參加渣打全馬、樂施毅行者,由2015年至2019年,與太太及友人組隊,先後完成四個極地馬拉松:智利阿塔卡馬沙漠250公里團隊賽事(勇奪冠軍)、戈壁沙漠250公里團隊賽事、南極洲極地馬拉松、非洲納米比亞的極地馬拉松。

以截肢者身份完成四個極地馬拉松,馮錦雄可說是世界第一人!

02

做運動心情更開朗

以馮錦雄這麼亮麗的運動履歷,帶領長者行山綽綽有餘。

他亦坦言,雖然自己是截肢者,但因重新運動,持之以恒,即使只有一隻腳,但整個心肺功能及體能都是不錯。他亦很開心與那麼多長者朋友一齊行山。

他說,做運動對長者及很多人來說很重要,「好多朋友都可能有不同問題,有傷殘,有病,無論怎樣,我覺得只要自己有信心,放開憂慮,特別是香港這幾年的疫情,更加要出來行下,如果匿埋在屋企,未病死已經鬱死。」他希望大家不要擔心,自己為自己加油,多些出來做運動,人的心情會開朗好多。

團友跟足指示踩着草頭走浮沙碎石路。

這趟桃坑峒行山之旅,參與人數有17人,大部分人在65歲以上,很多都是馮的同學,小部分是朋友及街坊,不少相識50年以上。朋友中有來自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的朋友,高教聯是他近年擔任行山導師的組織,會不定期舉辦行山活動。

馮說,與友儕的行山活動每周兩次,大部分人都是疫情期間加入,但兩三年下來,這批初行人士已大有進步,「初時行一段路已面青口唇白,現在個個好叻,甚至有幾個已經成為領隊,我的負擔沒前那麼大,行得更開心,大家一齊各顯奇謀,他們可以自己計劃行哪條線。」

馮錦雄向隊友解說怎樣走過浮沙上山路。

黃女士就是馮錦雄口中的初行人士。她2019年底退休前從事教育工作,那時身體狀況不好,腳部有毛病,但跟馮行山後已大為改善,「其實好多團友退休前有好多病,也做過大手術,如心臟血管手術,但行山後變得好fit(健康),我最勁那次是行八仙嶺行了六七小時。」

眾人能那麼堅持,除了向自己交代,亦是受到馮錦雄的精神感召。馮的中學同班同學梁生說:「最初對馮生有些同情及可惜(意外失腳事件),但當他用意志克服捱過難關後,覺得他好神勇,一直以佢為榜樣,跟他行山,可看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及決心,對我們這些年紀的人來說,更加要日日跟住。」

馮錦雄以超強意志以彎刀形義肢走遍千里。

03

強調行山要量力而為

馮錦雄是很多人的偶像,有山界、KOL界等不同人士,他亦聽盡美言。然對於帶老友記行山,他所做的是指導者,達到強身健體的前提是安全。

馮說,長者行山要量力而為,所以他設計路線時,要以整隊人中最弱那個做中心點,看能否應付難度及危險,畢竟長者行山為求散心,出來輕鬆鍛煉,這樣的心態很重要。

大隊人馬出發前,就在大欖涌天后廟旁聽馮錦雄簡介路線情況,據他探路所得資料,路線長約八公里,高度最多300多米,大約獅子山的三分二高度,不算很高,路段無危險但有難度,因為一些路是浮沙碎石,之前較少行。出發後,馮生馮太走得輕鬆,當到一些浮沙路會提醒隊友小心及如何走過。

馮太說,這些浮沙碎石路不似青山腹地那些,寬闊至沒有什麼東西可攙扶,只要看住前方路,踩住草頭走,難度不大。

其實最少已有幾年行山經驗的隊友們,走來不覺艱辛,但速度就有點慢,為什麼 因為行程美景多,例如有屯門公路及海灣作背景的大欖角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站,有千島湖之稱的大欖涌水塘,恍若懸浮海上的青馬大橋、汀九橋,大家不停打卡,早已忘卻一路走來的疲憊。

行山令人心情開朗,還可與美景打卡,他們身後的白波是大欖角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站。

未上到桃坑峒高點已可遠眺大欖涌水塘。

健康改善不少的黃女士,看到背後的馬灣及青馬大橋,即時來一張美照。

長者行山貼士

1.不要一個人行山:人的狀態每日不同,遇上崎嶇山路及天氣突變,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所以一個人行山有危險。

2.要量力而為:衡量自己的能力,可以應付哪種程度的路線,主要是難度及危險度,如普通山路跟浮沙碎石路已大有不同。

3.不要行危險地方:行山為強身健體,安全是最主要考慮,最好是熟路,清楚知道哪個位置有問題,以及可以退出的位置,若對路線不熟悉,宜跟熟知人士同行。

4.良好裝備:最重要的裝備是行山鞋,要抓地能力強,若鞋已磨蝕變光頭鞋,千萬不要穿,因長者跣一跣可大可小,若嚴重至骨折,行動能力會降一級,所以為保健康情願花多些錢買好鞋。另外為保護眼睛防止白內障,帽及太陽眼鏡必備。另一方面,長袖衫褲防止曬傷及蚊蟲叮螫。

老外拳手要拳打武当,脚踢少林!结果30秒遭一腿KO!

偶然间,青春看到了一场多年前的比赛,来自俄罗斯的拳击冠军身扛“拳打武当,脚踢少林”字样的牌匾走上中国擂台,但仅仅30秒,拳击冠军就被中国拳手一腿踢成了这样

看到这场比赛也勾起了青春众多回忆,在中国格斗的“野蛮生长期”,赛事类似的炒作可谓层出不穷,下面为大家盘点几个十分有创意,而且也引起了不小关注的“经典”案例:

“五大泰拳王来华,挑战少林,约架释永信 ”

2009年12月19日的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座无虚席,名字颇具中国武侠色彩的五位泰拳王来华挑战中国武林,他们分别是:神目杀、鬼见膝、魔术锥、拳灭风、屠龙肘。赛前,据媒体报道,泰国五位拳王声称要:先灭少林,再灭武当,还要挑战释永信……然而少林“不敢”应战(无辜躺枪),散打队员自然就挺身而出……

结果是中国战队以4比1的比分大胜嚣张泰国人,一片欢欣鼓舞。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炒作,甚至俨然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性事件。但如果不提炒作,就比赛质量而言,蓝桑坤、考克莱也是当时的顶尖泰国拳手,张开印、边茂富、徐吉福更是一段时期内散打各个级别的顶梁柱式人物。所以,对于吃瓜群众而言,自然不会去深究到底五位泰拳王是不是真的想去挑战释永信。而对于真正核心的拳迷而言,也乐于看到高水平的比赛。

“马库斯来华一打二,只用八成功力 ”

2012年,在重庆黔江,西蒙·马库斯一晚上以一敌二,连续战胜了青格勒与李帅两位中国选手,而且赛后据媒体报道,马库斯狂言:自己只使出了八成功力……也是这一战,马库斯“大魔王”的形象深入中国拳迷的内心。

半年之后的佛山,相似的戏码再次上演。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中国队”请来了外援,泰国人阿听。马库斯这回似乎使出了全力,但两位选手却都没能战斗到最后。嚣张的“地狱魔王”马库斯横扫中国,以一己之力战胜两位中国拳手,而后为了抵御强敌,中国武林不得不请来了外援,但最终还是无法战胜强大的魔王。这就是赛事方想要达到的效果,承上启下,树立起强大的敌人。

马库斯确实是世界顶尖级别的拳手,但是这两场“一打二”的炒作却十分低级。因为四位迎战马库斯的选手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顶尖级别,甚至其中有人连与马库斯持平的体重级别都没达到,以此来制造马库斯以一打二的神话故事,而被贬低的正是中国格斗本身。

“韩国巨人侮辱中国功夫,解放军拳王出手”

2016年,昔日的“大韩第一勇士”崔洪万重回擂台。KO高人气中国拳手敖日格乐一战让崔洪万又在中国出了次名,谁能击败这位巨人成为中国拳迷们关注的焦点。俗话说: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精明的商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在怀化的一场比赛中,前解放军拳击队选手周志鹏迎战了不可一世的韩国巨人。

身高2米18,体重160公斤的崔洪万与身高1米76,常年打70KG比赛的周志鹏战满三个回合,最终周志鹏凭借低扫重创了韩国巨人,最终取得胜利。

这是一次成功的赛事营销,不用说别的,让崔洪万和周志鹏站在一起就已经话题满满。更何况还辅以崔洪万侮辱中国功夫,侮辱中国拳手等等噱头。不过话说回来,现代格斗赛事之所以文明正是因为他有种种的规则限制,而体重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周志鹏敢于挑战崔洪万的勇气确实可佳,但是赛事方更需要考虑的是选手的安全和赛事的科学、正规的准则。

这些年中国格斗走过来,类似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例如少林武僧vs韩国跆拳道,中国女拳手KO日本男拳手等等,就连格斗类项目中体育化程度最高的职业拳击,也出现过邹市明对战木村翔之前发出“缅怀七七,来者必干”这样的煽动性言辞。

青春认为,体育当然是有国界的,而且体育永远都无法和民族情绪剥离,炒作本身也并不是贬义词。但是,没错我又要说但是了,炒作是否等同于欺骗,噱头是否要盖过安全,利用民族情绪是否要自贬自贱。人们终有一天会知道真相,而市场的反应就会变为报复。

假拳武僧一龙一脚KO外国拳手惹争议,拳迷怒了不要脸到极致

武僧一龙回来了,这一次他以非常漂亮的方式回到了赛场,在海南举行的武林风比赛中,一龙作为压轴登场的选手亮相,并且只用40秒就KO摩洛哥选手法伊兹,拿下了阔别职业擂台三年来的复出战胜利。

对于武林风的忠实粉丝而言,一龙的这场胜利让他们感到很欣慰,不过保持中立的观众却对这场比赛嗤之以鼻,他们觉得法伊兹就是一个不会打拳的垃圾,武林风找这样一个人和一龙打,等于自毁招牌,一龙赢了也没觉得多有成就感。

一位拳迷不留情面地痛斥道:“不要脸到极致”,还有一位拳迷直言道:“说实在的!我真不想说脏话!但是找个根本不会打拳的人来搞什么复出之战 一龙名声不好格斗界出了名的!刷小怪找自信可以理解!但是你也找个会打拳的啊!找这么个垃圾还不够丢人的!你把观众当傻子,只会让你的名声更臭!”

正如上述网友所言,一龙这场复出战确实不光彩,他在比赛刚开场的一个低鞭腿就让对方站不起来,一龙当时看到对手这么不禁打,后来都不敢下死手,在试探了几下后一龙实在不想再拖下去了,只好一脚踹翻对手,结束这场所谓的比赛。

不过,观众也不应该将所有情绪都发泄在一龙身上,因为对手是武林风选的,据说是个留学生,这次去海南比赛其实也是和女友度假去了,比赛只是旅游的兼职,因此给一龙找这样的对手确实有点高级黑的味道,就连一龙在赛后都直摇头,要求下一次安排个厉害点的,这场比赛与其说是假拳,不如说是实力悬殊的表演赛,主办方不能为了保护一龙彻底失去自己的公信力。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去世,他的传奇仍在激励中国跑者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左) 资料图

95岁的张亮友老先生去世了,但他和中国马拉松的传奇故事,还在激励着那些热爱跑步的人们。

北京时间11月7日,据《江淮晨报》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张亮友,但对于中国马拉松来说,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正是因为他当年给负责国家体委工作的贺龙元帅写了三封信,建议在中国发展马拉松运动,才有了后来马拉松被确立为全运会比赛项目。

“跑步就是信念和习惯,凡是你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91岁高龄时,张亮友还在坚持跑步,在他看来,跑步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精神的磨砺,“有决心、肯坚持,一次次、一天天坚持下来就好了。”

作为中国马拉松的先行者,张亮友老先生陪着中国马拉松一起走过高峰和低谷,而他的那份“心跳不停,跑步不止”以及他和老伴一起奔跑的“神仙爱情”,都是中国马拉松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张亮友1957年4月参加安徽淮南蔡家岗马拉松测试赛时的资料照片。

从“最后一名”到“中国马拉松第一人”

张亮友老先生和马拉松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一段传奇。

1927年出生的张亮友是安徽淮南人,他在12岁就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从小就热爱运动的张亮友,在工作之余开始练习跑步。

“那时候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大家不仅要学习好、工作好,还要身体好,我就响应号召开始跑步了。”

老爷子回忆起自己25岁是第一次参加万米比赛,结果所有参赛者都跑完了,但是他还剩3圈,“围观人群不断起哄,不时有人喊’傻子,你还不下场,不嫌丢人现眼啊 ’但我还是咬牙跑完了比赛。”

在颁奖的时候,淮南市特意给“坚持跑完最后三圈的张亮友”颁发了鼓励奖,希望他坚持锻炼,好好跑步。自那之后,他天天在马路上坚持。在淮南煤矿当矿工时,工厂里实行早、中、晚三班制,为了能晨跑,他自己选择上夜班,清晨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跑步,跑完再回家洗澡睡觉,风雨无阻。

1954年,成绩突飞猛进的张亮友就拿了安徽省万米选拔赛的第三名。到了1955年,他就以33分钟的成绩夺下省运会的长跑冠军。也是那一年,他在上海全民运动会上,又夺得了男子万米冠军。

那次比赛结束后,在上海的一家书店里,张亮友找到了一本苏联出版的关于马拉松的书籍,花5分钱买了下来,如获至宝地带回老家。在那之后,他每天都要跑50公里,还通过“跑腿代购”的生意的来进行训练。

据《新安晚报》报道,练习马拉松两年后,张亮友先后三次给贺龙元帅写信,建议将马拉松立项。不久之后,国家体委直接派人到安徽省来对马拉松运动考察立项。

1957年12月22日,国家体委在合肥的肥东县举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次马拉松测试赛,张亮友以2小时52分34秒一举夺魁,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个马拉松纪录。

这个成绩即便放在现在的业余跑圈,也是属于“大神级别”的水平,更何况当时的比赛环境还非常不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张亮友谈起那场比赛,他自己都说,“不满意,当时路况较差,没有柏油路,全是石子路,人跑起来满脸都是沙尘,对比赛影响较大。”

但就是因为他的三封信和第一场马拉松赛的夺冠纪录,张亮友成为了中国马拉松的“启跑者”。

尚殿娥1988年参加北京国际元老马拉松邀请赛时的资料照片。

他带着老伴跑过50万公里,绕地球12圈

1959年,马拉松被正式确立为全运会比赛项目;到了198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创了中国城市马拉松先河;到了1998年,北京马拉松率先向社会大众开放……作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就这样见证着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和繁荣,他身边跑步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张亮友老先生也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

看看张亮友的跑步成绩单:

1984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全世界第十七届老年锦标赛,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198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邀请赛,并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1998年和1999年,连续参加两届在北京举办的老年运动会,分别取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的佳绩;

1986年参加全省的运动会,取得了马拉松的个人第四名;

从2009年至2013年每年多次参加包括“郑开马拉松”在内的多个国内马拉松比赛;

1990年参加亚运会火炬传递;

2008年作为火炬手参加奥运会火炬传递。

而在这份惊艳的成绩单背后,是一段羡煞旁人的“神仙爱情”。都说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张亮友老先生的跑步人生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有他妻子的陪伴。因为张亮友对于跑步的热爱,他的爱人尚殿娥也开始练习跑步。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张老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刚开始,他在前面跑,尚殿娥跟在后边跟着骑自行车。骑了两年后,尚殿娥也终于踏上了跑步之路。这一跑就是30多年,尚殿娥的哮喘病也在长期的奔跑中痊愈了。

退休后,张亮友和尚殿娥还经常去各地参加跑步活动和比赛,他们跑过厦门、香港的马拉松比赛,还去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参加国际体育文化交流。

2014年的郑开马拉松赛,时年87岁的张亮友和仅比自己小5岁的老伴尚殿娥,带着特意制作的“1314”的比赛号码布,用时7小时57分30秒完成全程,成为全世界跑完全程马拉松年龄最大的夫妻二人组。

据《江淮晨报》报道,张亮友夫妻一起跑过的路程总和超过了5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会跑到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

2018年4月,在合肥半程马拉松赛的起点上,张亮友老先生受到组委会的邀请,成为那场比赛的领跑人。彼时,张亮友老先生虽然一头银发,但是身体健朗,精神饱满。

“每天凌晨3点半,我都会和老伴起床外出跑步。现在我每天坚持跑10至12公里,老伴坚持跑20公里。”张亮友老先生在赛后接受《华商报》专访时透露,自己和老伴一直在坚持跑步,“前几年风雨无阻,这几年孩子担心雨雪天出意外,下雨、下雪天就不让我们跑了。”

对于这对已经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跑步已经成为了生命里无比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跑步不仅在帮助这对老人锻炼身体,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和大家一样,我也有想放弃的时候。每当这时,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张亮友老先生自己说,“我一辈子跑马拉松没有当大官,挣大钱,但却赢得了健康、长寿和快乐,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跑步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目标。”

4年前的那次采访中,当张亮友老先生谈及自己未来的跑步计划时,他又说出了那段他曾经说过很多遍的话,“心跳不停,跑步不止,他会跑到心脏停止跳动的最后一刻。”而他的老伴尚殿娥也愿意一直支持着他,陪伴着他就这样跑下去。

张亮友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对着自己的老伴说,“我们手拉手跑到底,一生一世跑一辈子,跑到心脏不跳为止。”

而如今,张亮友老先生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他的马拉松终点上,他的老伴一路相随,留下了一段中国马拉松历史上最浪漫的故事。

斯人已逝,但作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老先生的跑步故事还会在中国跑圈里流传,激励和温暖着那些热爱跑步和坚持跑步的大众跑者们,同时也激励着那些职业跑者为中国马拉松创造更好的成就。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