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冰天雪地渐成金山银山

2023-08-21 2:12:22 聚哦游戏 聚哦

吉林冰天雪地渐成金山银山

人民日报

上图:游客在吉林省和龙市先锋林场老岭景区的雪地里嬉戏。 徐克宝摄 吉林省吉林市市民在松花江畔一冰雪娱乐场打雪圈。 朱万昌摄(影像中国)

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二合村一瞥。 刘宝喜摄(影像中国)

引子

“粉雪”,颗粒饱满、柔软,捧在手里就像面粉般能从指缝间滑落,最受滑雪爱好者喜爱。

作为世界有名的粉雪基地,吉林省坐拥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当地冰雪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近年来,吉林省深度谋划冰雪资源与冰雪产业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16年至2019年,全省每个冰雪季接待游客递增约1000万人次。其中,2018至2019年冰雪季,共接待境内外游客8431.84万人次,实现冰雪旅游收入1698.08亿元,分别比2015至2016年冰雪季增长62%和86%。

2020年12月,吉林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吉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突出发展冰雪经济,深入实施“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行动,着力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打造“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要承载区,建成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省委书记景俊海表示,吉林发展冰雪经济正面临难得机遇,要着力培育冰雪经济新动能,让吉林人民因雪而荣、因雪而幸、因雪而富。

一个村庄的蝶变

从“猫冬”到冬忙,冰雪旅游让这个小村热气腾腾

灯笼照亮雪夜,女当家吴庆荣穿梭于农家乐包间,男主人后厨掌勺,七八位乡亲忙里忙外打下手——这是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二合村“林海农家院”入冬后的常态。眼下这座可以同时接待上百人的农家院,4年前还是3间旧房子。

过去,不少二合村村民进入冬天就是“猫冬”。也有出门闯荡的,刘洪财就是其中一位。在外做了23年生意,他觉得,回老家搞旅游是他这辈子作的最明智的决定。

2017年春节前,又一次趁着雪夜赶回家,到村口时,刘洪财蓦然发现家家户户挂起了连串儿的红灯笼,把屋顶的“雪馒头”映得格外晶莹。进屋一问妻子,才知道舒兰市正在村里规划建设“二合雪乡”。

起初,刘洪财不以为意,“就咱村还想搞旅游 ”他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乡村旅游,东北地区打出“雪乡”牌子的也不少,“我是做销售的,产品一定要有卖点,光靠满村的大雪片子,凭啥让人掏腰包 ”

刘洪财当时还不知道,二合村的卖点,源自舒兰市业余摄影师王化东拍摄的照片。“从2012年开始,王化东每年冬天都来采风、拍照。但是之前的雪景照片发到网上,反响不大。”二合村党支部书记卢才书说,慕名造访的多是摄影爱好者,三三两两吃住在农户家里。

“冷冷清清曾是普遍现象,谁愿花大心思、投大笔资金打造产品、提升服务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深有感触,“行业痛点在于冰雪资源看得见、用不着,需要在资源与产品之间架起桥梁。”

2014年深冬,来二合村采风的王化东拍摄到村民们准备过春节的一组民俗照,传到网上很快走红,二合村的游客量由此陡增。卢才书家养了80多头牛,王化东又趁热打铁来他家拍摄铡草喂牛的农活场景,俩人边拍照边唠嗑,就在牛圈里有了搞旅游的主意。

卢才书挨家挨户引导农户入股组建公司。全村126户人家,起初只有28户入了股。凭着5万多元股金,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挂上了“二合雪乡”的牌子——正如刘洪财返乡时所见。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吴庆荣也交了2000元入股,没承想,收拾好3间旧房子,铁锅炖大鹅摆上桌,一时竟供不应求。2016年冬天,二合村来了3万游客,对这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而言,试水旅游业的收获让村民们喜出望外。

入股农户迅速增加到118户,摊子大了,如何提档升级 借助政策东风,二合村迎来新机遇:2016年9月,吉林省出台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2017年3月,舒兰市派出二合雪乡项目建设指挥部入驻村里,统筹规划当地冰雪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不分家,二合村脱颖而出靠的是传统特色民俗,未来发展还得在文旅融合上找出路。”时任舒兰市文联主席、二合雪乡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颜雪帮着村民出点子。

村民发展思路更清晰了:他们把各家院落里硕大的苞谷篓子装点成旅游景观,民宿内墙贴上绣着牡丹花的传统被面,还征集农村老物件,建起了民俗博物馆,赏冰玩雪、贴窗花、包酸菜饺子等都成为体验内容。此后的两个冬天,二合村游客接待量持续稳定在10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

二合村火了,远近的农家乐也串线成片。在吉林省,像二合这样小有名气的雪村已有近10个。目前,全省冬季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单位达426家。

说起家乡变化,刘洪财颇为感慨。过去每逢外出做生意,他都得让妻子哄女儿出去玩,自己偷偷拎个包去汽车站。“自打在家门口开了东北高粱酒坊,我告诉闺女,往后就不走了。”刘洪财笑着说。

一座雪场的转型

从专业转向大众,从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

松花江流到吉林市,水流被丰满水电站大坝拦蓄成一个山间水库——松花湖。

此地海拔高、落差大,加上粉雪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滑雪运动。原青山滑雪场就坐落于松花湖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滑雪场,曾举办过全国冬季运动会。

1996年,时任吉林省电视台体育

论资源优势,北大湖没得说,但基础配套并不完善。“从长春市坐车过来,全是土路,坑坑洼洼,运动员的宿舍大多是四人间,还有五人的大通铺,没有独立卫浴。”蔡洪文回忆道。

后来,为举办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而修建的柏油路通到了北大湖滑雪场,彼时已近专业滑雪水平的蔡洪文,轻松滑行于各赛道间进行采访报道。尽管交通配套跟上了,但他也隐隐担忧:北大湖滑雪场运营多靠财政投入,大赛结束后如何可持续利用

转型势在必行。2009年,一家企业通过招商接手了北大湖滑雪场,面向市场运营,还将雪道从5条扩建到了27条——主打的仍是体育牌,吸引的还是滑雪爱好者。蔡洪文住过的运动员宿舍仍继续沿用,“爱好者只在乎滑雪,不太在意食宿。”2010年至2014年,北大湖滑雪场游客年接待量始终徘徊在13万人次上下。

2015年,淡出人们视线许久的青山滑雪场,被一家企业接手改造后重新开业,起了个新名字,凸显着新定位——松花湖滑雪度假区。

在北大湖滑雪场从事管理工作的闫帅记得,松花湖滑雪度假区开业后,曾与北大湖合作,推出“两湖通滑”套票。当时的北大湖还有点“老大哥提携小兄弟”的优越感,不承想短短两年后,凭借更为舒适的住宿环境、更为优质的服务配套,“小兄弟”的游客接待人次迅速超过“老大哥”。

蔡洪文现已退休,但20年的雪上项目采访经历,让他“一天不滑就不舒服”,现在还是松花湖滑雪场的常客。“过去玩滑雪的多是圈内‘雪友’,现在 鲇鱼,刺激了北大湖转型。2018年,沿用了20多年的运动员宿舍被重建为近3万平方米的北大湖滑雪场滑雪综合服务中心,餐饮区、娱乐室、图书吧等一应俱全。如今,综合服务中心对面又在新建商业综合体,其中包括3座酒店,未来住宿床位将达到6000张,比现有接待能力提升七成。

北大湖最高的一条雪道,位于海拔超1400米的南楼山上,山顶还有一条长达38公里的登山步道,由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专为夏季来的游客准备。游客冬天滑雪,夏季登山,不同体验,各有乐趣。曾经业态单一的滑雪场,如今培育出更多业态。

2018至2019年冰雪季,松花湖滑雪场表现抢眼,游客接待量达到56.6万人次,在全国滑雪场中名列前茅;北大湖滑雪场转型成效也立竿见影,游客接待量近50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长60.5%。

两大滑雪场的你追我赶,是近年来吉林冰雪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聚焦需求拉动,培育冰雪市场,对接体验型、专业型、康养型、休闲型人群,我们坚持全要素挖掘,打造吃住行娱购等全环节服务配套,为冰雪旅游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杨安娣亲历变化,“以往人们觉得吉林的冬天很冷,现在,赏雾凇、观雪景、玩滑雪、品美食、登雪山,这里的冬天热气腾腾!”

2020年底,松花湖滑雪场又有新动作:计划追加投资提质扩容,增加雪道面积。市场是投资的晴雨表,吉林市冰雪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王剑拿出一组新数据:“眼下这个冰雪季,各大滑雪场营业头一个月行情看好,其中松花湖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6%,北大湖增幅达40%。”

一个平台的引进

从“雁南飞”到“凤回巢”,培育冰雪经济新动能

2019年8月,为了招商,王剑专门跑到北京,目标是一款用户数量业内居前、知名度较高的滑雪应用程序——“滑呗”。他打听到,“滑呗”的创始人杜海军是吉林市永吉县人,与北大湖还渊源颇深。

老乡见面,俩人一唠,王剑才知道杜海军原本与滑雪并不挨边。他当过小学美术老师,后来辞职在老家开办婚纱影楼,家离北大湖滑雪场也就几十分钟车程,但早年滑雪场只为竞技比赛服务,杜海军“从来没进去过”。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期间,当地做推广宣传,给周边群众赠送门票,杜海军也凑热闹,拿着相机去滑雪场拍照。

就是这张免费票,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滑雪运动的画面感太强了,可比拍婚纱照有意思。”随着北大湖滑雪场转向社会化运营,杜海军时常去采风,“我的初衷源自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冲动,所拍照片也免费送还,人家愿意给我当模特,不收我钱就不错了。”后来他遇到一位“雪友”,人家坚持要付费,“你这是专业服务”。

几年下来,杜海军在北大湖滑雪场开设了影像工作室。“你为啥不开发个应用程序,给全国‘雪友’提供服务 ”2015年,一位客户的话启发了杜海军,他很快南下寻找投资人,在北京组建团队,明确发展方向:主打滑雪影像拍摄,满足滑雪者想要“晒一晒”的心理。不久,“滑呗”崭露头角。

一款应用程序能为地方发展带来什么 王剑主动登门,不仅打出“乡情牌”,还带来了市里的长远规划:成立冰雪大数据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而“滑呗”的数据资源恰是政府需要借力的。“滑呗”也在谋划多业态发展,双方一拍即合,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20年11月,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与“滑呗”共同上线启动了“中银滑呗商城”,冰雪及其他旅游产品线上交易成为这个滑雪社区的新板块。

数字经济开拓新蓝海,传统产业也在发力补短板。坐拥松花湖、北大湖两大滑雪度假区的吉林市,市场半径优势明显,但冰雪装备制造业则刚刚起步。正在建设的吉林市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已有多家国内外厂商及配套企业计划入驻。“先引入造雪机、索道等‘大块头’,再招揽滑雪板、头盔等配套生产企业,然后辐射休闲、训练等关联产品。”王剑说。

在老家永吉县看到在建的冰雪大数据中心,杜海军感慨良多。从一位门外汉到新职业的探路者,再到返回家乡在更广阔的平台创业,杜海军悟出一个道理:“踩上了政策鼓点,切合了市场需求,身在小城市也能站上发展风口。”

一门课程的开设

从小众运动到推广普及,让更多人爱上冰雪运动

在2019年12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产业博览会上,“人”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发展冰雪经济,要培育壮大冰雪爱好者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杨安娣说。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大清早,吉林市西郊的吉雪滑雪场,7辆大巴车载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吉林机械工业学校的230名学生。

穿戴好雪具,在滑雪场教练和安保员的指引下,学生们开始试着练习滑雪的基本动作。“各年级各专业自愿报名,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冰雪课,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学校带队教师代志鹏说。课程结束后,还有不少学生在雪道上逗留,“3个小时过得太快,还没练够呢!”

培育冰雪爱好者队伍,普及教育是重要抓手。这个冬季是吉林市组织城区中小学生上冰雪课的第三个冰雪季。当地政府、学校和滑雪场三方合作,滑雪场提供场地和雪具,保障教练培训,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贴相关滑雪场,学生则免费上课。

截至2020年12月,吉林市船营区已有61所中专和中小学校的2.3万余名学生在吉雪滑雪场上过冰雪课。“起初我还有些顾虑。”吉雪滑雪场总经理梁刚说,“冰雪课一来就是上百个学生,影响其他游客的滑雪体验。”但一番权衡后,他仍然决定承接这项工作,还曾在会上给130多名员工统一认识:“大家要有长远眼光,优先保证冰雪课,有人才有未来。”

梁刚是运动员出身,13岁就进入吉林市专业队训练高山滑雪,1994年退役后做起了滑雪培训,前后脚退役的不少队员都来帮衬。2001年他带着大伙到外地发展,“吉林冰雪资源丰富,但当时冰雪运动爱好者不多,有限的市场养不了咱这么多人。”

同为冰雪运动员出身的钱福全,退役后则留在吉林市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当教练员,负责青少年滑雪运动人才培养。“十几年前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很有限,我只能到田径队里挑苗子,挑好了再做孩子父母的工作。”钱福全说。

这几年,冰雪运动越来越火。2017年,打拼多年的梁刚回到吉林市,开办起这座小型滑雪场。雪道面积16公顷,体量虽有限,但梁刚选择的是以推广普及为主的大众滑雪,价格定位在“全天滑雪不过百元”。市场反馈出乎意料的好:滑雪场开业第一个冰雪季就接待游客5万人次,此后持续攀升,2020至2021年冰雪季预计能突破12万人次。这坚定了梁刚“优先保证冰雪课”的决心,“培育壮大冰雪人口,是长线投资、多赢之举。”

如今,免费冰雪课已覆盖吉林市6个滑雪场,中小学冰雪体育课开课率达到100%。放眼吉林全省,2017年启动“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以冰雪运动进课堂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发展,迄今全省参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已超过400万人次。

钱福全的训练基地也设在梁刚开办的滑雪场,他一边训练运动员,一边在上冰雪课的孩子里物色人才。“选才情况早已今非昔比。”眼下他带的青少年队伍里,最小的才8岁。雪场上人声鼎沸,钱福全感慨不已:“社会氛围有了,家长也更理解支持孩子的爱好。”

十几年前,梁刚的队友们退役后大都跑到全国各大滑雪场发展,“现在留在外地的约两成,大部分都回来了,办滑雪场、当教练、开俱乐部,市场越做越大”。梁刚观察与他有合作关系的10家滑雪俱乐部,“近5年来,会员数基本翻了一番”。

临别时,看见梁刚办公室的门后有一双雪靴,还沾着雪。清早,学生们来之前,为确保雪道安全,他先到滑雪场上滑了一圈。“看到孩子们爱上冰雪运动,实现了接续,我觉得自己的冰雪运动生命延长了。”梁刚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5日 第 13 版)

张常宁秀里约夺冠排球!对朱婷只字未提,2人恐不会再有交集

自从再度手术之后就一直没有复出的张常宁,最近算是频繁更新动态,继多次排球教学视频之后,这不,又更新了一期秀自己收藏排球的视频,其中就有着里约奥运会夺冠的排球展示。

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展示,张常宁和朱婷之间的话题再度被提及,要知道,之前张常宁大婚时,中国女排现役以及退役的诸多球员都通过抵达现场或者拍摄视频等方式对张常宁表达了新婚祝福,就算是近年来在舆论中一直和张常宁处于对立面的李盈莹也是参与其中,可现役国手中,朱婷则是没有现身,没有公开送祝福,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2人存在间隙的声音出现了,不过无论是张常宁还是朱婷,她们都没有对这一件事有所回应,最终也算是不了了之了。

不过这一次的收藏排球的展示当中,张常宁展示了里约奥运会夺冠后所收藏的排球,介绍了上面的签名,有主教练-郎平,也有自己,还有龚翔宇、袁心玥、刘晓彤、颜妮、惠若琪、丁霞等人的签名,可对当时获得奥运MVP,带队夺冠的朱婷再度只字未提,这让外界再次出现了2人已经分道扬镳,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不然的话,张常宁在展示里约奥运会夺冠排球时,不可能对朱婷只字不提,虽说2人暂时都没有回应过此事,可从种种迹象来看,貌似都指向了2人不和的情况。

当然,目前而言,就算2人真的不和,也基本没有什么交集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朱婷在手术之后再度留洋,在意甲联赛中打出了不错的表现,正在逐渐恢复到巅峰水准,而在之前的时候,朱婷则是明确表示过,将要在斯坎迪奇所有比赛结束后回归中国女排,以朱婷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实力而言,相比于巅峰时期的自己虽说还有差距,可依然强于国内的其他主攻,不出意外的话,等到朱婷回归中国女排之时,她依然是中国女排的绝对核心。

至于张常宁,自从她手术完过后,她算是经历了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先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之后不幸遭遇丧父之痛,而且从张常宁近来的表现来看,她貌似也没有了复出的意思,也减少了代言,尤其是最近,张常宁更是有转型至短视频的意思,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张常宁基本是离开排坛了,和朱婷也基本不会再有交集,2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深究的必要了。

其实对于张常宁而言,曾经的她确实是中国女排夺得2届世界杯冠军和里约奥运会冠军的功臣,可自从手术之后,频繁的商业活动令她败光了不少路人缘,再加上基本没有什么复出可能,这让张常宁遭受到了不少的指责。

女排精神|奥运冠军陈静那种代代相传的拼搏与信念,永远年轻永不过时

29岁的陈静站在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放眼望着雅典赛场四周激动得喧闹不止的人群,眼里全是自己15岁初次接触排球时候的样子。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图据东方IC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重回世界之巅,再到上一届里约奥运会再次问鼎奥运金牌,中国女排总能带给中国人惊喜与骄傲。

当谈及“中国女排”四个字对于一名女排运动员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时,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队员陈静说道:“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代代相传的,只要是进入女排队伍的人都能感受到——‘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激励着每名运动员为国争光。”

前中国女排名将陈静。红星新闻

几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从不言败。她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她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上,当国歌为她们奏响,当国旗为她们升起,她们超越了体育,成为国家的英雄。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会前亲切会见女排代表时,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篮球世家走出的排球小将

用拼搏开启国家队之梦

1986年拿到世锦赛冠军后,随着主力球员开始慢慢走出运动生涯的黄金时代,中国女排也陷入了低谷期: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仅拿到第三,随后的两年,先后在世界杯和世锦赛中获得亚军,无缘卫冕。在此前“五连冠”的映衬之下,这样的成绩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对决中的郎平(左)、杨晓君(中)、杨锡兰(右),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图据东方IC

但也就是在1990年第十一届世锦赛卫冕失利的那年,陈静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我那年15岁,中考结束之后体校老师下来选苗子,省青年队的教练也来选人,当时除了排球之外还有篮球可选。因为我那年1米78的身高在学校里已经有点儿‘鹤立独行’的感觉了,所以两个项目的教练都想要让我去他们队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静记忆犹新。

“其实我家是一个标准的篮球世家,包括父母在内有13位亲属都是专业篮球运动员,所以父母也想让我跟着他们的脚步前进。”但彼时的陈静,有着自己的考量和想法。“我当时看了《排球女将》那部电视剧,每天都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正好有这个机会可以实现我的理想。当然,我的身体太单薄了,对比冲撞太强的篮球,我最终选择了排球这项运动。”

1979年,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在描写女排运动员刻苦拼搏、顽强拼争之余,更是将热血的青春与真挚的友谊刻画得淋漓尽致。该片一经引进即风靡全国,许多少男少女都燃起了心中的排球梦。陈静也是在这部电视剧的影响以及中国女排的感召下,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排球生涯。

年轻时的陈静。受访人供图

凭借自己的努力,陈静一步步进入到一队的名单中,并且坐稳了主力位置。1997年在上海进行的全运会女排决赛阶段的比赛,成为了陈静运动生涯的第一个里程碑。“我们四川队打完了决赛阶段的比赛之后,赛区通知我比赛结束之后回家准备几天就去北京报到。当时其实比较意外,因为我从青年队到一队的周期很短,然后也是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可能是当时我在整个赛区的进攻排名第四,引起了郎导的注意。”

陈静感慨道,“说实话我们四川队像一匹黑马,而我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在收到国家队的报到通知之后,除了意外也比较惊喜,真的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一下子就能入选国家队,我也要特别感谢郎导开启了我的国家队生涯。”

圆梦雅典奥运

体验过巅峰更多了责任与担当

实际上,在1997年首次入选国家队集训名单之后,年轻的陈静只在队里练了3个月就被调回省队。“到了国家队,第一天训练,我就感觉那个氛围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回忆起自己的首堂训练课,那些深刻的记忆涌上陈静心头,“国家队就是那种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压力很大。此外当时也比较紧张,没有充分地把自己的技术都展现出来。3个月之后回到了四川省队,我感觉确实是自己火候还没到。”

在潜心磨练了两年的技术之后,更加成熟的陈静在1999年再次得到了国家队的征召,这一次,她心中更笃定了,“可以说我就在国家队站稳脚跟了。”在当年的亚洲锦标赛上,陈静以主力替补的身份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大赛;同年的女排世界杯上,陈静正式奠定了自己国家队主力的身份。

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已经20年没有触碰过奥运金牌的中国女排,在首场小组赛就折损了主力大将赵蕊蕊的情况下越战越勇,决赛中更是在面对老对手俄罗斯先输两局之后,以3-2上演了惊天大逆转,成功摘得这枚阔别已久的金牌。

2004年8月28日,希腊雅典,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后,中国女排队员陈静(左)与李珊举起国旗。图据视觉中国

谈及自己的奥运经历时,陈静表示:“虽然我参加了两届奥运会,但是悉尼奥运会仅仅随队拿到了第五名;而2004年的冠军对我的意义是最重要的,这次不仅站上了领奖台,而且是站到了最高领奖台。这个位置、这枚金牌,是所有运动员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体验过站上巅峰的快感,自然对处于低谷中的队伍有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2013年,已经退役多年的陈静以38岁的高龄果断复出,跟随四川队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第12届全运会。

对于复出的决定,陈静显得非常平静。“四川培养我这么多年,在新老队员替换断档、省队最困难的时候,我作为省队女线的责任人,要义不容辞地站出来。更何况我当时的身体、体能,都让我觉得还可以站出来言传身教,所以毅然决定复出了,带领这帮年轻队员勇往直前,再拼一下。”

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

女排精神永远年轻,永不过时

在陈静20余年的排球运动员职业生涯中,荣誉与伤病、高潮与低谷始终形影相随。当谈及“中国女排”四个字对于一名女排运动员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时,陈静说:“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代代相传的,只要是进入女排队伍的人都能感受到——‘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激励着每名运动员为国争光。”

2019年8月4日,在宁波北仑举行的2019年东京奥运会女排资格赛B组第三轮比赛中,中国女排3比0横扫劲旅土耳其队,第一时间昂首挺进东京奥运会。图据东方IC

“当第一天进入(女排)这个团队之后,女排精神就激励我刻苦训练。有了它的支撑,每天不管多苦多累,训练中流汗流血,我们都要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不是说出来的,运动员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陈静退役之后,在四川省排管中心、四川体育职业学院任职。从队员到教练,再到老师,陈静伴随着中国女排走过了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数十载岁月。陈静表示:“每一支运动队,每一个运动员都有高潮与低迷,很感谢国家和全国排球界在女排低迷的时候,始终都没有放弃过中国女排。正是运动员默默的奋斗和无数人全力的支持,才有了中国女排今天的辉煌。”

“女排精神是永远年轻、永不过时的。”在陈静看来,如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争创佳绩、为国争光一样,女排精神激励着年轻人认真学习、工作,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夺冠中国女排全体签名排球(苏州体育博物馆藏)。图据东方IC

书写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

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回顾中国女排的一路征程,“爱国是灵魂,团结是法宝,拼搏是特质”。这也是女排精神穿透时代的力量所在,学习女排精神,核心就在于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爱国、团结和拼搏。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陈静在几十年的经历中感受着女排精神不断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现在人民群众对女排精神的感悟更加深刻,”陈静说,“以前这可能只是一个称号、一种口号,现在它真正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工作生活中,大家向中国女排学习,而目前的社会发展成就,也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国民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如果说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雄浑乐章,女排精神就是乐谱中激荡人心、催人奋起的强音。女排精神已经超越了竞技、超越了体育,成为激发中华民族精神、自信心、自豪感的力量。

2020年10月1日,天津,观众在《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上的十次世界冠军展板旁参观。图据东方IC

在新时代,全国人民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体育强国也是应有之义。陈静说,“女排精神作为体育界的标杆,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产业都有积极的影响和带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提升了国民体质。同时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娱乐生活也得到极大丰富。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排球运动在中小学和老年人中间广泛开展,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在内的体育用品产业都随之发展壮大。”

近四十年时光飞逝,女排精神却始终激励着每个中国人奋力前行。不仅如此,女排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东京奥运会临近,已经退役十余年的陈静也号召所有中国人为中国女排加油助威。“客观上确实存在美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劲旅,但是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中国女排一定没问题!加油!”

红星新闻

编辑 李彬彬

你是摘星达人吗

学习党的精神、答题集红星,第二期来啦。(答题请点此链接)

4月-7月红星新闻重磅推出“党的精神、百年传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答案就在其中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舒兰市举办稻香舒兰杯首届全民长跑比赛

9月26日,舒兰市举办“稻香舒兰”杯首届全民长跑比赛。

13时,市少年业余体校人气爆棚,开幕式现场锣鼓喧天,武术表演气势磅礴。13时18分,伴随着发令枪响,1400余名参赛选手在呐喊和欢呼声中活力开跑。

赛事设置5公里和10公里两个大项,参赛选手从市体校出发,沿途经过民西街、鹿场路、滨河大街等路段,在欣赏生态美景的同时,感受跑步带来的畅快激情,领略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感受舒兰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

赛道上,他们迈出豪迈的步伐,享受着欢乐的跃动,挑战着自我的极限。赛道两旁,加油助威声感染着全场,市民们用欢呼和掌声,传递着舒兰人文明向上的精神、传播着和谐温馨的氛围。

为保证比赛安全、顺利进行,组委会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从赛事组织、安全保卫、医疗救护、交通措施、物品发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赛前,组委会为参赛选手统一购买保险;比赛中,在路段内设立医疗点、供给点、手环标记点、公厕,形成立体保护屏障,确保每一名运动员的安全;公安、消防、救护等部门全程守护,保障了长跑比赛的圆满举行。

获得5公里男子甲组第一名的张浩轩说:“平时我就喜欢跑步,能在家乡参加比赛心情特别激动!这次获得了第一名,要感谢组委会提供的平台,也要感谢我的父母支持我跑步。”

“能够在家门口参加长跑比赛,感到特别骄傲,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多举办这样的体育赛事,也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参赛选手刘楠说。

舒兰市文广旅局局长徐秀军说:“这次比赛是舒兰市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举措,旨在推动市民树立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图文 舒兰市委宣传部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