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球迷说国足不如业余球员,事实真是如此吗

2023-08-22 6:13:22 聚哦游戏 聚哦

有球迷说国足不如业余球员,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国足0比1负于日本遭遇12强赛两连败后,对于国足不友好的言论又习惯性地甚嚣尘上。在这番并不友好的言论中,就连笔者本人都相信这其中会大概率出现国足踢得不如业余球员还不如上业余球员之类地言论。而且在这番言论下定会有难以计数的支持者和赞同者疯狂顶贴。

那么国足真的就不如业余球员吗

必须要指出地是,虽然这些年“约战”国足的业余球队千千万,但国足始终没有接受哪怕其中任何一次的约战,毕竟人家也是中国国家的男子足球的代表队。因而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对比依据可言;不过我们也大可以从另一件事情,来大致推敲其中所谓国足是否不如业余球员的端倪。

这件事情的主人公名字叫韩寒,就是那个知名作家韩寒。在一篇名为《我也曾对力量一无所知》的文章里,韩寒讲到足球是自己爱好之一,曾经自认为自己脚法不赖且身手灵活,从初中开始便拿过全校冠军,在校队踢过前锋和门将,在当地的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上还拿过区的四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那时的他感觉自己护球很像梅西,射门很像贝利,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可以去踢职业试试。

于是在一场由学生网站组织的慈善赛上,当时20岁正值当打之年的韩寒和其他几个高中校队的朋友一起应邀参加。而他们慈善赛的对手是一支上海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这支队伍大多都是五年级左右的小学生。赛前韩寒所在的上海高中名校联队还彼此告诫要对小学生下手轻一点。由于彼此刚刚组队名字互不熟悉,加上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大家决定喊各自球场上的外号,比如“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杨浦范巴斯滕”,“静安巴乔”等等。

哪知在上半场结束后,韩寒就发现作为“金山区齐达内”的自己只触到了一次球。而且在上半场结束后,他们的高中名校联队已经丢了近20个球。后来裁判嫌麻烦,连进球后半场开球都取消了,直接改为门将发球门球。半场比赛他们进球0个,传球成功不到十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遛。

最终这场比赛没有进行下半场,因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于是这场业余与职业较量就这样以有头没尾的方式匆匆宣告了结束。值得一提地是,在这支儿童预备队中,有一位后来的国脚球员,他就是现上港中场、国脚于海,而那支儿童预备队,正是上海申花的梯队。由此可见一支所谓的儿童梯队都可以将一支有校队基础的青年足球队踢成如此,更不用说是国家队球员了。

(第一排中间球员为于海)

实际上,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业余足球队和专业足球队的差距确实是难以逾越地。首先从训练时间上专业足球队几乎每天都有之于7、8小时的固定集训时间,而他们的训练内容无论是停球、接球、带球、颠球、传球、射门等等都至少是业余球队几百甚至上千倍,专业足球的技术早已根植于他们的身体记忆中;其次在身体对抗上,职业球员每天都要进行必要的力量训练来保证自己的技术发挥不会在对抗中变形,而且这种训练往往都是系统地又十分科学地。

最后,就是最关键地战术意识层面上的差距。职业球队往往都有专业的教练团队来全方位的培养他们的专业战术意识,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训练才能实现。因而无论怎么看,专业球员和业余球员的差距都可以说是巨大地。更不用说国家队了,因为能够走到国足层面的球员都最少是专业球员里的千里挑一,即便是有所谓地黑色地带,那也是建立在职业球员的个体差距下。

总而言之,如果说国足的实力真的不如当今足坛一些某某国家队,那这样的言论并不偏颇,因为从专业对比来看,国足的实力跟他们确实存在差距;但如果说国足球员不如业余球员,那也委实是不专业地,因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队球员可以说是国内足球行业的行业精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都没有言说他们的资本。

当然球迷们这么说其实也是很铁不成钢,只是在点评时也希望多怀点感同身受,因为之于国足一样,在每个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内心深处,其实也都不喜欢出现这种别人用爱好挑战你吃饭本事的对比。

这10大业余球王您认识吗,专业的不少,居然还有国家队的

近日,在海南海口进行了2021年度的业余球王总决赛,经过激烈的比赛,各个年龄段的前八名如下。

这里需要说一点的是,这个系列赛事与全运会群众组还有很大不同,即对“业余”的定义不太一样。全运会群众组只要打过专业,哪怕是你小时候参加了全国的少儿比赛,只要能查出来,就不允许参加;而这个业余球王总决赛,基本上要求松一点,退役几年以后就可以参加。所以下面表中出现的前八一队、前广东队、甚至前国家队的队员,请不要惊讶。

30-39岁组男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沈鹏(2437)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2名 杨晓夫(2593)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3名 孙建(2624)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4名 张国智(2418)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蒿杰(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何涛(无) 广西南国体投

第5名 周一鸣(2055) 湖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姚毅君(无) 福建厦门市乒乓球协会

这个年龄段冠军被沈鹏获得,略有意外,虽然沈鹏拿过多次全国业余比赛男子单打冠军,面对王楚钦都能拿下一局,但孙建和杨晓夫可是正儿八经的国青队背景,打过乒超联赛。看来顶尖选手还得保持一定的训练量才行。

40-49岁组男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许翔(2264) 安徽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2名 蒙刚雄(2330)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3名 王大奇(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4名 陈永刚(2279)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候顺杰(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刘开军(2038) 安徽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王喆(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温方廷(2306)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许翔是著名的业余选手,来自安徽马鞍山,直板弧圈打法,水平很高。笔者曾与其交手,基本过不了6分,控制和发球都很好。这次许翔夺冠,可以说是一个冷门,也是对他这么多年乒乓生涯的一个奖赏,面对职业选手蒙刚雄、业余顶尖的温方廷,许翔能最终夺冠,实属了不起!

50-59岁组男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梁红安(2362)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2名 戴任飞(2021)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3名 吴华(2198) 江西省乒乓球协会

第4名 甄智勇(2153)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王思群(2052) 海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李征(2332)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阎辉(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曹向东(2066) 湖北省乒乓球协会

冠军梁红安,在这个组别还是要领先一筹,毕竟当年可是与江嘉良同时代的国手。亚军戴任飞,可就是实实在在的业余选手,与他打过比赛的选手都了解,戴总的两面弧圈嗖嗖的,不是专业胜似专业,主办方往往首先会质疑其业余选手的身份;其次,就会质疑戴总的级别,看上去太年轻。笔者也和戴总有过交手,基本也是很难过8分。

60-69岁组男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沈斌(2324) 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2名 黄朝国(2032) 广西南国体投

第3名 石耀光(2133) 福建厦门市乒乓球协会

第4名 林加平(2075) 广西南国体投

第5名 刘建根(2139)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李田光(2103) 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邵永基(2077)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刘永念(2052)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从积分大家可以看出,前八一队、前国家队选手沈斌的夺冠自然是当仁不让,实力的确高出其他人一筹。沈斌在北京一般都去室外公园玩玩球,属于“高云娇”们无论怎打么都很难战胜的公园老大爷。

70岁以上组男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邹小仲(1952) 四川川航熊猫之路·成都鑫合隆

第2名 黄建疆(2048) 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3名 赵辑贤(1964) 河南寿酒队

第4名 宋冬起(1845) 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唐皓(1884) 海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钟兴华(2006)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郑启荣(2023)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王士奇(2008) 四川川航熊猫之路·成都鑫合隆

邹小仲老师这次可算爆了一个大冷门,冠亚军决赛把“东邪”黄建疆老师击败,可以说邹老师的胜利,一是来自于自身善打长胶,二是来自于自身的身体素质。70岁的比赛,往往体力会成为获胜的关键因素,黄老师手术之后,实力还是略有影响。据知情人介绍,邹老师体力、精力惊人,往往下午打完球,晚上比年轻人还能熬夜。而且善打长胶,四川有名的长胶高手,往往能赢专业队年轻人,却过不了邹老师这一关。

30-39岁组女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李波姝(2291)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2名 赵爽(2234)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3名 许丹琪(2081)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4名 曹静茹(1965)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张梦涵(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王晓婷(2053)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高烨(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刘玉红(2108)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40-49岁组女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麦乐乐(2466)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2名 王茜(2118) 四川川航熊猫之路·成都鑫合隆

第3名 仲唯燕(2142)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4名 徐鸣(1950) 江西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姜琳(无)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吕萍(2061) 江西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万丽丽(1975) 江西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郭清慧(1953) 四川川航熊猫之路·成都鑫合隆

麦乐乐不用多说,前国家队选手,在这个年龄段独树一帜,估计输一局都很困难。仲唯燕是削球手,别说业余水平,就是专业退役选手也很难过她这一关。

50-59岁组女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于红伟(2097)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2名 牟东影(无)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3名 宋惠明(无) 湖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4名 周小芳(2032) 湖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刘宏伟(无) 海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赵晓云(2139) 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王萍(2175) 内蒙古自治区乒乓球协会

第5名 蒋平(无) 吉林长春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

这一组就更是大冷门,全国冠军赵晓云(与滕义配合获得过1983年全运会的混双冠军)居然无缘四强,可见这个年龄段的竞争之激烈。于红伟则是战胜过40岁组的仲唯燕,难怪可以在这个年龄段夺冠。

60-69岁组女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胡风兰(2081)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2名 迂秀萍(1978)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3名 曹华玲(1875) 安徽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4名 曾婉(1956)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王绮华(1905) 广东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郭刚茹(2064)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杨惠欣(1713) 河北银河队

第5名 徐桂珍(2015) 山东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70岁以上组女子单打

名次 姓名(开球网积分) 单位

第1名 朱小梅(1868) 黑龙江银河

第2名 杨建生(1793) 广西南国体投

第3名 郭晓华(1775) 吉林长春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

第4名 姜仁屏(1897) 黑龙江银河

第5名 艾泽玉(1791) 四川川航熊猫之路·成都鑫合隆

第5名 徐亚莉(1689) 海南省乒乓球协会

第5名 胡美芳(1724) 安徽省乒乓球运动协会

第5名 王化珍(1734) 湖南省乒乓球协会

乒史之直板五虎上将传奇!谁又是你心中的直板经典

乒乓百年诸子百家,各类打法争相斗艳,打法的不同铸就了无数的经典传奇。笔者受限于眼见、打法的局限只能肤浅的谈谈直板的几个经典结构。受限于篇幅因素,直板的科技的进步将在下篇“五虎”后传中详细阐述。

直板从外形上来说被广泛接受有两种(中直和日直,当然还有枪拍、苏式大钳等一些拍型极大的丰富了业余打法)。都说国球乒乓,但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海军,拍型也非直板,而是横拍。至于为什么可以称之为国球,一是跟乒乓这项运动不仅又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反应能力(也是东方人和西方人意识形态的差别在球类运动上的体现,我们更倾向于灵巧、多变的运动方式);第二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小球牵动大球的政治外交,国家层面体育强国的重视,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国球荣耀——1959年容国团获得世乒赛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体育一枝独秀。1961年1963年1965年庄老(庄则栋)连续三次获得世乒赛单打冠军,获得了圣勃莱德杯的复制杯(只有连续三次或者不连续四次才能获得世乒赛奖杯的复制杯)我印象中只有两位选手获得此殊荣:庄则栋、王楠。在我熟知的年代(80-90年代)也是乒乓球史上最经典的年代,双子星大战瑞典三虎、刘国粱三战瓦尔德内尔、悉尼奥运会男单决赛,孔令辉3比2力克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成为小球时代的终结者。他夺冠后狂吻胸前的国旗,紧闭双眼,仰天长啸、泪流满面,随后跳进教练怀中庆祝,孔令辉实现了“大满贯”、十年磨剑北京奥运马琳功臣名就流下激动的眼泪。。。。。。这些片段仿佛就在眼前。正是有一代代的中国乒乓人付出的汗水在才让国球荣耀经久不衰,延续经典。

棋逢对手千杯少,国乒的发展之路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有低谷。这里不得不说同系一脉的日直,日直在韩国日本有着很好群众基础和历史。这里不得不提三个人名字,刘南奎(1988年汉城奥运会,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乒乓球男单冠军);金泽洙(戎马一生,生不逢时,在巅峰时期遇见了单面克星——王涛,不过1998年的亚运会力战群雄夺冠难度系数仅次于奥运会);柳承敏(雅典一战连克老瓦、王皓封冠)。在我打球的期间深受日直单面凶残不讲道理打法的影响,在我的字典里乒乓是没有国界的,日直打法更像战狼一般深深刻在我骨子里。后续会有单面打法的延伸,结合中直的四面倒板充分发挥直板的灵活多变,至少在业余届总有一席之地。

时至今日对于乒乓帝国直板打法的单一,人才不济,痛心疾首,无不感概万千。泱泱中华,老祖宗教会了我们吃饭用筷子,而不是刀和叉,是我们真的培养不出好的直板选手吗 大概是因为举国体制的乒乓球急功近利,直板出成绩难,乃至于形成了打法单一,四面楚歌的境地。新的奥运周期就快结束,我们面对的来势汹汹的外敌,至少显得有些狼狈。。。不经感慨,养狼多年,狼终于来了。。。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罢了、罢了,发发牢骚还不行吗,横板球友莫介意,我不是说横板打法的是非,我也偶尔玩玩横板,相对去直板大球发力更科学這点无可厚非,我这么说无非想让乒乓发展的更多元化一些。

下文一一展示我心中的直板“五虎”,并就这些直板的结构、打法特点,适用范围与球友一起讨论,欢迎有兴趣的一起参与直板的讨论,五个手指都有长短,更何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打法和心得体会,不妨一起说出来。或者说你认为哪些直板需要改进一下的,我就发现以前难以驾驭的暴力板,现在换40+大球后我反而驾驭的更加从容了。。。

直板五虎上将之见龙卸甲翊军将军赵云——Yasaka Yeo

YEO这款底板是在马琳08奥运封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门底板,能在OC、EG、CL等众多经典底板中脱颖而出可见其深厚的功力;同时YEO也是我步入烧拍之路的第一块底板,不得不放在第一位。相对与OC、EG一些相对容易上手的拍子而言,YEO是一块非常有个性的拍子,圈内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那么我就说说我的感受。

YEO五层纯木黑胡桃木+云杉+阿尤斯+云杉+黑胡桃木,版型比YE稍长,不得不说的是YEO手柄是所有直板中握感最舒服的(我所接触的Yasaka系列皆是如此)。我记得当时的配胶是正手天极2和狂飙3,反手斯沃瑞和大巴,每打必灌(当然后面有了专业油,省了不少事,但我还觉得灌胶还是最爽),天极2也比狂飙3更适合YEO,天极2与YEO的结合如鱼得水、拉大介宜(天极2也就在YEO底板上发挥出最大的威胁,其他底板上还是狂飙3来的犀利)。在换40+新球前,YEO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感清晰,进攻暴力、推挡稳健,横打犀利。这些特点所依仗的都是持续不断的发力、发力、在发力,只有进攻才能体现出他的特点,若只用在防守根本体会不出其中魅力。

底劲方面YEO比他的前身YE提高太多,YE充其量是一块弧圈板,推挡和正手的暴力程度远不及YEO,虽然结构上有着天壤之别当手感上的延续说YEO是YE的升级版一点不为过。在换40+新球后,YEO稍显底劲不住,震手感强烈,于是有了面材更为强劲的G5萝芙木,依然是Yasaka特有的纯木味道,各个技术层面都很全面,只是找不YEO侧身那一板的酣畅淋漓。G5在纤维大行其道的40+还是更为小众一些,Yasaka也推出了YEC乌木碳素和粱靖昆ALC,这两款底板很好的弥补了底劲不失手感,虽说小众,却不妨一试。

相信每个打过直板的都会有一个Yasaka情节,因为他从来都追求个性、手感卓越、不失暴力,每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他都不曾负你,仍旧是陪你血拼江山的利刃。

直板五虎上将之忠义勇武前将军关羽——木曾桧单板(Hinoki)

不是所有的单桧都是日桧,不是所有的日桧都是木曾桧。只有生长于从长野县木曾谷到岐阜县的木曾川上游地区的森林地带的天然桧木,才可以称之为木曾桧。日本认为木曾桧有耐震、耐久的特点,在桧木中最高级的就是木曾桧,比其他地方的桧木有超过3倍的耐久性。日本明治宫殿、名古屋城、五重塔(已有1300年的历史),都是用木曾桧建的。桧木即使在特别潮湿的气候,具有特别强的耐久性。自古以来,木曾桧就是日本最高级的木材。木曾桧被用来制成乒乓单板也由来已久,多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最早,特别是单桧中的生明贸易版本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诸如单桧的各种版本就不一一罗列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想了解的看我以往的帖子或站短我相互交流,在此奉劝一句,单桧有毒,慎入!!慎入!相信只要打过单桧的,击球软喷的手感使人喋喋不休、欲罢不能,即使你改为中直或横板都无法根本释怀。从38mm小球考试到大球,到40+新材料,单桧依旧暴力,似乎一言不合就是拍,管你大球或小球的霸气。我也是被柳承敏雅典霸气一战所折服,论打法先进柳承敏必败;论技术全面,柳承敏必败;论过往战绩,柳承敏必败。恰恰是这么多必败,柳承敏赢,赢的彻头彻尾、赢的霸气,更赢得了尊敬,无关乎国界。

每每谈到单桧,都热血沸腾,他不光是一块球拍,更像是一种精神,更像极了爱情。。。用我的话来讲一面输两面输得也光荣,赢得也骄傲。这里必须提一个人的名字——王建军,也许大家都不熟悉,最近他刚入选了刘国梁教练团队,没有他放弃中直打法,模仿柳承敏打法,后面的比赛不可能赢的那么从容。像王建军这样的人国家队大有人在,国球荣耀,少不了他们的功劳,他们也是国球冠军,忠勇二字价值千金。

单桧就先说到这里吧,毕竟小众,私下交流

直板五虎上将之当阳一喝右将军张飞——Stiga VPS系列

三国演义中大胡子张飞一直是我愿意深读的人物,长坂坡一战,张飞手握八丈蛇矛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军至,张飞对着曹军大喊:\"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十万曹操军无人敢上。这一记故弄玄虚谁还敢说张飞有勇无谋。。。

直板纯木五夹岂有不提Stiga之理,Stiga纯木手感清晰、崇尚进攻,个性鲜明。其中两把神器OC、EG誉为弧圈机器。提到弧圈球技术,那美妙的弧线马上映入脑海,什么是弧圈机器——OC,注意没有唯一,说OC是弧圈板的开山鼻祖也不为过。在那个年代底板的弧圈性能、弧圈球的质量怎么样评判,标准就是——OC,那个年代的神板就是——OC。朝起潮落,英雄也有迟暮之年,神板OC也只能仰身长叹——遥想当年之勇。大球时代虽慢慢淡出视线,但其直板经典的延续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从OC到VPS(碳化云杉的加强,面材的硬化),VPS再到VPSv(大芯加厚),一次又一次续写OC的传奇。

一直以为VPSv就可以止烧了,CE的面世又一次颠覆了我对纯木薄五夹在40+时代底劲的认识,不得不佩服Stiga深厚的纯木功底。CE是EG的全面升级版本,VPS钻石触感科技运用的EG的面材,增加芯材硬度的同时降低了整体的厚度,这样的改变为直板横打提供了完美的厚度。在碳素、纤维大型其道的40+时代,Stiga七剑中两把纯木长矛给纯木的忠实者一粒定心丸。

VPS和CE一样,非常醇正的纯木手感,可以抡开膀子拉球,可以不断的进攻、不断的发力,越发力越有数。这样的手感是碳素纤维里体验不到的,纯木底板拉过去的球转,弧线好、二跳顶;碳素弧线低平,拉过去的球下扎,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各有所好。

直板五虎上将之神威天将左将军马超——蝴蝶王(泰克西姆Taksim)

蝴蝶王多么霸气的名字,是蝴蝶家族最具名气、最经典的底板,其历史可以追逐到小球时代,经典的5木+2蓝芳碳结构,在大球时代和40+时代依然经典,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独孤求败。

该篇阐述的蝴蝶王泛指Taksim,虽说现在VIS现在火的一塌糊涂,单论成名Taksim最早。正如三国马超一般,Taksim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防可攻,攻可拉可打,防守更是稳如泰山,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关于Taksim的测评就不用我来说了吧,一个个用的风生水起。说Taksim有多牛逼,你都不信,Taksim是唯一没有专业选手使用的底板(其他四虎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名副其实的冠军板),却在业余届广泛流传的经典之作。这也佐证了冠军板也许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有时候明明达不到专业的发力,一味的跟风是不可取的。Taksim的火爆也导致二手板块的火热,一块品相好二手老铁蝴蝶王的价格至少是新版的两倍以上,更别提二代钢印和蓝字版本了,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评论是非,我也是喜欢把钟爱的板子分门别类的摆整齐,没事拿出来把玩,理解一看到心爱板子就上头的无奈。不过我还是建议如果实用主义的不用刻意追求版本,买个新的就是了,不适应可以出二手也方便。至于对老铁有情怀的收个一两把玩玩也无妨。。。

记住小烧怡情,适可而止。

说点我挑选Taksim拍子的经验吧,Taksim拍面不丑即可,至于有无鱼鳞不是太重要,然后用拍柄轻敲头部前额,声音发闷的底劲足些,相对应的如果声音脆些,可能手感清晰些。一家之言,影响板子的因素太多,我这个方法也是相对来说,最主要还是要自己适应。

直板五虎上将之宝刀不老后将军黄忠——Stiga CL

黄忠老矣,尚能饭否 答曰:食之饱腹,百步穿杨!!!CL也是从小球时代过来了,也是各种版本最多的,大力的CR版本、刘胖的黄实、碳素胶水的CLCC,玫瑰CL等等,无论版本之多我还是钟爱纯CL,它更实在,是刘国梁手中法器,伴其一身,成就大满贯。

CL作为最经典的七夹结构,可以打反胶,可以打颗粒(正胶、长胶、生胶);可以打单面,可以两面快攻结合弧圈;可以近台攻,可以远台抡开了打。称CL为全能板有过而无不及,CL由于身板比较厚,击球稳健、手感扎实、出球干脆,小球时代的快攻打法指哪打哪的暴力一板;还是现在40+大球时代反到让难以驾驭的CL又火了一把,发力冲弧线低平,二跳诡异。

最近研究的直板倒板四面攻我就选中了CL实验,虽说出球的弧线没有VPS好,速度力量也比190逊色不少,但是CL全面,正手反胶,反手长胶,结合倒板,可以演变出四种打法。打法的宗旨就是,利用长胶改变节奏过度,杀伤还是依赖正手的进攻。一段时间打下来还是有效果的,最主要的还是各技术打法的配套衔接和倒板的熟练程度。

据说CL也要出科技碳素版本,很是期待,之前的CLCC版本虽说加了碳素胶水,手感反而柔和,相比CL不失暴力的同时稳定性更好。如果出CL科技碳素版本一定第一时间尝试。

欢迎直板打法的朋友们一起沟通交流~

运营人员:直板老狠了

探讨业余足球和职业足球球员的最大差距

在中国,很多人说我们的业余球员太业余,和国外的业余球员是两个概念,这点我是基本赞同的。但是谈差距的话,其实根本差距是:对足球运动的基本认识不再一个层次上。职业球员不论水平高低,对于足球运动是个什么样的运动,都能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而国内的大部分业余球员,其实并不知道足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很多人提到职业球员的优势,总是说人家身体素质,基本功,足球意识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存在的,的确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最大的差距,是业余球员理解的足球运动,并不是真正的足球运动,而是自己平时看比赛,踢野球,玩足球游戏后,脑子里想象出的一个运动。因为这个根源性的错误,会导致业余球员踢球时的所有行为,都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全方位的差距。我以自己为例来具体说说,我算是一个典型的业余球员,水平低于所有职业,专业的队员,低于大部分接受过短期(一年到两年)专业训练的队员,但是应该能勉强搭上半专业的末班车。我本人虽然没有正式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但是有个半职业(提前伤退了,很遗憾)球员的发小从小做我的陪练,尤其他们足校有假期的时候,每天早起叫我一起练习巅球,传球。而且经常带我去踢他们队友自己组织的比赛,那时他还没有进入甲B队伍,在本地足校训练。他们训练我常去旁听(曾经也想过去体校接受系统训练,不过家里不支持),就是自己在旁边学着他们练,我觉得现在这样的小孩应该不多见了吧。水到渠成,后来我认识了不少专业队的朋友,就经常跟着他们一起玩,虽然知道人家需要迁就我,但是9-15岁那几年,定期(平时每周一两次,夏天暑假两三天就一次)和他们在一起的学习,练习,对我的球感,反应,触球细节等���本功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到初中时期,我开始参加一些学校之间自发组织的比赛(比较可怜,所在学校没有校队,只能去别处蹭球)。上了高中,身体强壮一些了,有机会参加一些厂矿之间组织的比赛,高二时作为单位子弟,代表父母单位打过城市范围内的业余联赛。我当时的情况,百米能进12秒,巅球认真的话,能有几百个。惯用脚在低对抗的情况下,30米内准头尚可,非惯用脚的话,外脚背和高球质量难以保证,地滚球质量凑合,对于小范围内的配合如踢墙,二过一都比较熟练。这个时期开始疯狂看球,玩足球游戏,也自以为对足球战术了然于胸。大学时,在校队半年成了边锋,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停了四年足球(打了四年篮球)毕业上班之后又重新捡回来,不过身体和球感都不如从前,但大部分时间仍然坚持每周踢一两次球,其中包含一次大场(固定的业余球队),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总体来说,我接触足球比较早,大概8岁开始,小时候踢球时间多,又有人带,因此在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当中,球性还算不错的,身体也还不错(小学还练习过一段时间的跳远),工作后各方面硬件都有所下降,但是反而更学会用脑子踢球了。为什么介绍这么多我的个人情况,因为我自认为算是一个中等水平的业余球员(这里我纠正一下,我们把早期接受过短期专业训练,后来退出专业队的也算为业余球员,他们应该是较高水平的业余球员),我们在此不把那些从来没有踢过大场比赛的爱好者算在业余球员范围内,因为这类朋友和职业球员不存在比较的基础。平时几个人摆砖头小场瞎踢,7人,9人,11人场,有无越位,有无边裁,这几种不同情况下,大家实际上玩的根本不是一个运动。要比较,至少要用有大场比赛经验和能力���业余球员来和职业球员比较。先说说我最开始是怎么接触到具有一定水平的足球比赛的,这个经历很重要,如果不经历,我很难体会到足球运动的复杂(这种复杂也是其魅力所在),很重要的经历就是早期跟专业队朋友去踢 9 vs 9 (当然不是正式比赛,娱乐为主,因此人不多时,我也可以厚着脸皮蹭到球踢)。由于大部分都是科班的,就算玩也是很正规的,一定会有裁判,所以上场还是挺紧张的。我最初几次上场都是在骂声中度过的(大家都认识,肯定不是骂街)。因为在场上基本上干什么都干不好。如果大家有过训练比赛经历,下面这些话应该不陌生吧 “谁让你在那个位置横传的”,“你自己往上瞎扑啥 靠拢中后卫”,“你啥脚法,还打长的,就近,给身边的”,“早出球,装什么细腻,你啥技术你还装细”后来才明白这些话,哪一句拿出来都可以写一篇文章,都是重要原则,踢球时越早有人告诉你,你就越早入门。但刚开始在场上不明白,直接就懵了,平时觉得自己技术不差,半高球停的挺好,但上了场觉得自己处理球太慢了,球刚卸下来重心还没调整好,对方防守已经贴身了。接球时,球没到脚下之前,就会有一个人高速靠近来逼我,而且上来以后不会轻易出脚,不吃晃,同时,我出球的线路上也会有人覆盖,我最后只有顺边大脚的份,没错,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巅峰巴萨在高位逼抢我的感觉。身体对抗也是,对手有些人身体并没有我强壮,但是大部分半开的球,我拿不到身位。对方进攻,根本不急着往里打。首先是横向来回倒脚,球在禁区弧顶到肋部(我和中卫之间,我这一侧是短板)来回转移,我作为边后卫上也不是,不上也不是,又害怕人家突然从肋部打身后,难受极了。你说这些局面是什么造成的,是意��差距 身体素质差距 技术差距 的确这些原因都存在,但根源是我不会踢球,还没入门,而人家会踢,就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先说技术动作,别说什么对抗下的技术,不对抗也没得比。业余球员有很多踢球早的,巅球都比我好,随便几百个,能颠六部位的,但是和职业还是不一样,这是我朋友告诉我的。我有一次问他,为什么你们插上抢点,跑那么远之后,最后门前垫那一下还不高,而我们业余的经常打飞 他说,我们每天反复做同一个动作,已经做了成千上万次,肌肉骨骼已经形成记忆了,除非面对超过我们习惯的比赛强度,或者体力严重下降,又或者是重要比赛所以自己紧张,动作才会变形。平时踢球,或者和你们踢,这种强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变形的。所以职业和业余的技术有本质区别,这个区别体现出来就是稳定性,你在野球场可能偶尔有非常漂亮的传球和射门,但是你可曾数过自己一场比赛有多少失误丢掉球权 朋友总说,失误率低的球员才是好球员。不要迷信野球场的各种天才,不用对抗,比赛稍微加快一点节奏,大部分就原形毕露。所有的天赋,都需要经过系统训练强化才能变现,你接受的训练比别人差很多档,那就根本没机会拼天赋。再说身体,不要夸大职业球员的身体优势(可能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脑力的差距,宁可推给身体吧),有些练田径的体育生身体不比人家差,但是正式比赛中对抗一样吃亏,因为足球比赛里有很多使用身体的技巧你不会,有时不是你身体差,是你不会用,说白了是脑子里的问题,比如边后卫在大禁区角上,面对对方边锋时,自己两个脚怎么放,重心在哪只脚,和对方保持多远距离,身体成什么角度,手怎么放,这些细节都是职业球员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说对方惯用脚��细节区别),你自己琢磨几年还不如一个专业的教练给你指点一两句。所以可能你速度不慢,但是就是找不到对方节奏,你想转身卡位,身体不吃亏,但是因为身体角度重心不对,总是失去身位,你以为人家就是比你快,比你壮,其实是脑子里东西比你多。整体意识更是如此,我们业余球员普遍没有位置感,这里的位置感不是死的位置,是相对于周围其他的队友,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和角度,自己才处于有效的位置。踢过后卫的都知道,基本原理攻开守合,但是进攻的时候,边后卫拉出去多远,与中后卫保持什么角度,什么时候前提,什么时候适当回撤,与后腰什么角度,什么距离,推中路时什么力度,什么角度,才能让你的后腰方便接球转身,这些对于阵型的理解,是没办法完全自学的,因为我们踢球永远是第一人称视角,即便你在场上经常观察,也不可能对自己所在的区域和位置有很准确的认知,这是需要有教练在场边,用第三人称视角告诉你,“哎!再向前两步,对,这个距离就可以覆盖更大面积”,这时候,你对自己当前的位置和平时电视里看球的位置,在头脑里产生了映射,才能学会。所以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意识到,足球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想提高是需要反复动脑子思考,再加上比赛里实践的,在各个方面都不断要学习。但我所说的这几方面,接受过系统训练的职业球员基本上都知道,但是业余球员大部分不理解。并且这些认识上的差距不但大,而且年龄越大,越难弥补,我后面会说为什么。先插入点相关的,说说让我对足球开窍的经历,也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正式系列比赛,高二那年,有个城市内部的业余联赛,我父母的单位也报名参赛了(以前的传统国企厂矿都有自己的球队,想起来挺怀念的)。一共��十几只队伍参加,我们队的实力可以勉强排在前六,因为队内有甲B预备队退下来的发小,还有大概两三个有专业背景的队友,再就是我这种有比赛经验,有一定基础的业余球员,可以说业余队里不算弱了。那为啥勉强才进前六,因为前面有一只乙级俱乐部,一只足校的队伍,还有几只队,半个队都是前乙级队水平的上了岁数的老油条,真心踢不过。整个系列比赛中我都是司职右边后卫,大部分时间都能网友分享。插入内容0 ———————有球友问,我为什么能打右边后卫,不会踢的应该丢去前面。我解释一下:1 队伍不成熟。当时我们那支队伍刚刚组队半年,正式比赛机会不多。教练问我擅长的位置,我狗屁不懂,告诉教练我边路什么位置都能打。由于开始的训练和约的一些友谊赛,都没有高强度的场面出现,所以我当时的身体和在业余球员里还过得去的球感,没有马上暴露出问题。2 比赛强度。如同一位球友提出的,一个成熟的业余队伍会把不太会踢的放在前面。但问题是,我当时可不觉得我不会踢,实际上我的水平不比队伍中其他业余的差。但问题是,对手突然全队达到乙级水平,所以除了我方达到相同水平的几名球员,其他纯业余球员全都适应不了比赛节奏。我是边后卫,直接被对方边锋打爆,最为明显。3 职业球员优势。一个退役职业球员或者有专业背景的球员,面对运动素质和球场经验都比较出色的业余球员,个体优势还不是最明显的。当2-3个职业球员在一个区域面对2-3个业余球员,绝对是无情碾压。以此类推,队伍中的职业球员每增加一个,面对业余对手的优势就会成倍增长,是配合能力的碾压。所以当我们面对大部分球员达到乙级水平的队伍时,由于我们有一半球员没有专业背景,那么在某些区域,就会出现被��的结果。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被爆的不会踢边后卫了,是因为我平时就是个弱鸡,因此不理解我们队伍的安排。当对手级别的提升得太猛时,会使我们自己的所有能力全部下降。插入内容0 结束 ———————开始几场的对手都比较弱,我发现当对手整体实力比我们弱时,那么我自己和队里科班出来的大腿,看起来区别不大(这就好比:六岁到美国的小孩和生在美国的小孩,英文水平差挺多的,但是在二十岁移民过来的人面前,没啥区别)。但是中期我们对阵乙级俱乐部那场(后面碰强队的场次,都是一样),差距就彻底显出来了,由于我发小打后腰,他的水平应该高于对手平均水平,是我们的强点。人家拿球稳,有能力摆脱,视野好,出球线路清晰,我们的个别后卫和前锋也有专业背景,球到了脚下处理球不比对方差多少,所以我们虽然全场被动(因为人家全队没有短板啊),但偶尔还是能组织起一些有效的反击,并不是从比赛开始一直龟缩到结束。但是我和之前就不一样了,面对水平较高的球队明显适应不了节奏。我一拉边要球,对方靠近我这一侧的边锋就开始上抢,我所在区域的几名防守队员会靠拢,压缩空间,造成我看不准出球路线,又不敢过多持球,所以一紧张只能起大脚(我自己平时最讨厌乱开大脚的,但是他们几个人的上抢时机和路线封锁的太好了),和踢其他队完全不一样,感觉自己好像不会踢了。我们队后腰及时提醒我说,“你是个边后卫,你拉边接球是有你的功能的,球分到你这里,对方边锋肯定要顶你,这是一定的,你不要慌,拉边时,位置适当往回落一点空间就多了,他来顶你就要顶的更深,那么我们中间就有 件。原则教你了,也记住了,但是不是真的理解,比赛前告诉你,进攻时中后卫要前提,与后腰保持适当距离,大部分业余队踢个十五分钟,基本都是脱节的,为啥 一开始就教你了,因为不到比赛中,理解不了啊。插入内容1 结束 ———————(希望上面的解释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下面继续说回比赛)虽然我当时是因为压力倒置脑子短路,平时我也知道出球先找后腰,但是其实并不是真的理解为什么。但那一刻,在这种比赛强度下,他适当的解释,我就理解了边后卫拉边的功能。我的位置决定了对手上抢的深度,我适当的拉开并且回撤,会增加他们上抢的深度,宽度,他们的阵型就难以保持紧凑,露出中路空当,我是在给后腰创造接球空间,然后第一时间推到中路,后腰就有空间能够拿球组织。原来进攻时,大部分时间边后卫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我们平常看比赛所以为的套边进攻(除非战术强调),边后卫的常规功能时拉边接球,扯开对方阵型的宽度,制造中路的空当。到了中场休息,发小又给我解释,“边后卫不拉边,我自己拿球难度就大,更没有机会及时推给后腰,这样后腰也很难拿球,一个队如果后腰拿不到球,就没发组织,前场两个边路就都没有面对进攻方向接球的机会,全队就没有办法打出进攻套路,那踢球只能是撞大运”。后来我就按照他说的慢慢尝试,提前观察,迅速落位,有机会快速推后腰。效果非常明显,我拉边接球,适时回推中路,后腰就有空间接球,压力小很多。我如果拉边距离不合适,或者拿球后出球晚了一点,空间就没有了,后腰就容易被围抢。但是从明白到应用没有那么简单,大部分时间,我这一侧还是被对方压着打,我防守时啥也不干,基本就是挂在对方边锋身上(我那时身体不错),结果还被他两次彻底摆脱,拿了一个助攻,造了一个点球。因此比赛下半场,对方已经领先我们2球了,为了避免受伤,他们逼抢的强度就降下来了。我一下轻松许多,有几脚甚至开始尝试直接转移到场地另一侧,但效果并不好。结果马上又被教育,“转移是好的,但是你要观察场上空间,我们的整体队形还没有展开过去,在那边没有人数优势,你转移作用不大,因为球还在飞行中,对方已经形成很好的防守位置了(人家队真是训练有素的,阵型一直保持的非常好)。而且你总这样转移,中路球员(他是说他自己吧,哈哈)就成了废子儿,你想,为什么球队有后腰,前腰,边后卫这些不同位置呢 我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由后腰来决定从哪一侧进攻,而不是你一个边后卫决定。你这样踢,就不是依靠整体在踢球了”。比赛的最后阶段,我们已经输了4个,比赛节奏更慢一些了,我也有更多拿球的机会,我按照他说的几点尝试改变,发现当我理解自己所在位置的功能之后,我对全队的作用一下子增大了很多,虽然我的技术身体都没有变化,但是我成为了更有用的一颗棋子,第一次学会了融入全队踢球,也就是从那场之后我才有点开窍了。我开始观察我们的中后卫,什么时候压上,后腰什么时候会靠近我,我什么时候出球,他接球好转身,防守时我离中后卫多少米,可以让对方不好打我们身后。我的每一个移动都会对整个临近位置的空间局面发生影响,这是一种对足球整体理解的入门,不是练习二打一三打二,下底传中之类的套路可以学到的。为什么以前没有理解,因为你不和职业队踢比赛,没有在比赛中遇到过这种局面,别人和你说你也听不进去(我就是,想想他以前和我说过类似的,但是没���面对高水平比赛的压力,我根本不愿意听,别说思考了),也理解不了。所以,我是因为几年和专业球员一起的经历,加上几个系列赛,才慢慢摸到一点门槛,有意思的是,我曾经那么狼狈,但当我再参加纯业余球员的比赛时,我的处理球经常快人一步,而且感觉拿球空间时间都好充足啊!可以从容做动作。这些年,自己渐渐明白,为什么业余球员容易自以为是 因为没见过世面,如果一群业余的和一群职业的踢(这种比较少,人家不愿意)因为你们全队都比别人弱几档,人家也不真防,你自己胡来两下,偶尔你过个职业球员,你还觉得,我也不比他们差多少。如果你在职业队那边,因为队友太强,血虐对手,你以为你也是同样厉害。只有两边大部分都是职业球员,你上去顶一个位置,你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一下子开窍也说不定,为啥 两个乙级队踢,让你顶替一方后腰位置,你试试,球你都接不到几个,接到马上被断,你马上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了。再极端一点,皇马对巴萨,你顶替布教授的位置(单后腰),都是字母罗,笨马,魔笛,大圣这样的抢你,体会一下,哈哈,我估计要是我,我腿不软能站稳,就是成功了。这就引出了我前面说的真正的差距,对于足球是怎样一项运动的认识差距,这才是职业和业余球员的真正差距,是脑力(主要是后天学习)的差距。一个职业球员,即便把他基本功降低到和我差不多,如果我不是少数的天才,他的实力仍然远远高过我,这就是事实。停球水平一样,他了解自己周围位置上的人常见的出球线路,通过提前移动一两米,半侧身接球,就可以大大降低停球难度。传球精度差不多,通过接球前更好的观察,上身的欺骗动作,出球时机的变化,就能获得更好的出球线路,提高传球���功率。传中质量差不多,他可以做给中路的前腰然后反跑,下底,获得更好的传中调整时间体能同样,他可以通过更好的选位预判节省大量体力,不会踢球的看不出来,会认为他比我体力好,其实是人家体力用在刀刃上了身体同样,但是他对足球飞行路线,落点,弹地高度,我们双方所处的位置,所有这些的判断都比我好,这使得他可以先移动,先做动作,重心提前向有利的方向移动,支撑脚放的位置都和我不一样,并且选择用身体的最合适的部位和我对抗,所以你感觉,这家伙像牛一样,一下子就把你弹开了。这些是什么,是对足球的认识,足球是一个团队运动,是需要不同角色分工,精确协作的一个运动,每个人要各司其职,做该做的事情。一个职业球员脑子里对于整个足球的基本原理的理解远超过业余球员。让我举几个例子。中后卫指挥后防线造越位,我们队就用过,不是一般的难,我作为边后卫需要不停的瞄他的位置,他上我也要上,只要慢一点就会被对方打反越位。但中后卫才是真的难打呢,他要观察对方前锋的意图,是否要跑,对方中场是否想传,我们的阵型是否来得及造越位,从而决定是否压上造越位,他在一瞬间对空间出色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是长期比赛中的观察,加上场下教练指点的结果后腰接球转移,他来右边接球,时时刻刻要知道身后防守他的队员是贴身防守,还是和自己保持着距离,自己左路的边后卫,边前卫都在哪,本方中后卫离自己多远,接球能不能第一时间转身,转身后有哪些的出球路线,对方防守重心在哪一侧,这些在很短时间内都要考虑到(知道布教授的头为啥像拨浪鼓一样了)边前卫套边上去,是下底,还是内切,自己球队的进攻中心,对方的防守重心在哪一侧,前腰是否在靠近我���求配合,还是拉出空当让我内切,内切多深,和前腰保持什么距离才是最有效的。太多了,一个球员在场上时刻要考虑到球场的空间,队友和对手的位置,自己的跑动传球会给周围的队友和对手,带来怎样的影响,足球就像高速或者变速的真人象棋一样,大部分时间需要整体严谨的协作,少数时间需要局部的灵感,因此是一个纯粹的团队运动,这些观念,一个普通的职业球员都知道,并且在与自己同等水平或者不如自己的对手比赛时,都可以某种程度的集体实施出来。在中国的情况是,很多职业球员年轻时学上的少,因此不善于系统的表达自己的观念,但是只要他不是天赋特别差的人,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其实早已经在他自己心里形成了对足球运动的这些理解。而我们业余球员在场上想啥呢 昨天我看了巴萨比赛,梅西和库鸟是这样配合的,咱俩也来模仿一个防守我的这家伙好像要出脚,我可以突然变向过了他后面有人追我,我假装减速一下,再猛的一加速,就摆脱了。哇,后点有个家伙是和我一样球衣的,应该是队友,我兜个弧线找他吧。更甚者,我过去接球转身,来个横向大范围转移(根本不观察),哈哈,这回队友见识我的视野了吧!我要跑身后,跑身后,跑身后,我是英扎吉你们这帮队友都离我太近,直接推给你们太平庸,怎么显示我超强的意识,我得想办法直塞,一剑封喉我们看到了,业余球员内心深处认为,足球是一个一对一,一对二,二对二,二对一的运动,更像是射击或者格斗,而不是团队合作的运动。没有位置,功能,分工,区域,空间,联动,压缩,展开这些概念,在没有紧逼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刻意做一两下转移,短传,假装自己有这些概念,但其实还是没有。这不是说业余球员里没有天才���但是在足球领域,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天才无法和系统训练出来的普通职业球员相比,即便你的天赋高如梅西也不例外。这好比,你是一个有极高语言天赋的中国人,我是个普通中国人,但是我2岁就到北美了,你33岁来的,咱俩一起学阿拉伯语,你可能完爆我,但是英语我永远完爆你没商量。你可能有非常好的空间感,但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办法很好的把这个空间感与足球的思考方式相结合,你可能比起其他和你一样没有系统训练过的人高出好多,但是不可能高过从小接受系统训练的普通职业球员,因为你没有对球场空间的一手认知。你从电视镜头俯瞰比赛,看罗本,梅西内切,你觉得后卫好慢啊,他们轻轻变向,一步内切,后卫重心就没了。因为你没有亲自体会过第一人称角度看他们变向。罗本冲向后防线的速度,在后卫看来,可能像一个人当街拿刀追着你,飞扑过来砍你一样快,一样有压迫感,他可能离你三米的时候一个变向,两次触球,下一秒已经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出三米开外了(所以为什么后卫碰不到,放铲),这么高速中的变向你现实中可能不但没见过,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所以你脑子里想象的内切,是你从电视上看的,人的运动在远镜头下,被放慢很多,动作幅度看上去也会小很多。现实中踢球,要是你自己内切进去(就算你可以),结果是你一看,哇,大禁区线离门怎么这么远啊,比电视上远好多,罗本兜远角咋兜的那么轻松啊!我们业余球员自己的进攻过人,或者防守,都是基于俯瞰比赛得来的空间认知。这个要想改变,除非你大量比赛,并且周围必须有第三方告诉你实际情况,否则你没办法自己建立这个认知。你觉得看直播时,有些传中特别好处理,最后只要一推就进了,职业球员怎么会打飞���。你自己上场和职业球员踢踢试试就知道了,传中的低平球电视上看慢吞吞的,但是如果你在场上看,实际上可能是以接近你射门的速度飞过来,带着旋转,弹着地,你后面被人拉着,前面一米九的职业门将一出击,一张两手,遮住大半个门,你就明白你能跑到位碰到球就很不错了,还发力,还踢正部位 所以真的不要想象,职业球员主要是体力好,身体好,力量足,基本功好,如果我有这些,我绝对比他们厉害。这些当然有很大差距,但是主要是脑子里的东西有差距。我自己认为,即便在中国,职业球员很多也是非常聪明的,当然这和他们的个人素质不能画等号,问题是他们的聪明,没有像足球发达国家的聪明球员一样,得到系统的,精确的训练,把天赋转化成实际的能力。当然说句良心话,如果是职业球员之间的比较,中国职业球员的基本功实在太差了。最后总结一下,在中国,职业球员大多都知道足球是怎样一个运动,别管他什么程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大部分业余球员都不知道,或者刚入门,这才是最大区别。补充1———————我前面说这个差距很难弥补,而且年龄越大,越难改变。因大多数业余球员自己认识不到这个差距,看不到这个差距才是核心差距,身边也没有人告诉你。除非有受过系统训练的球员或者教练告诉你,你又愿意虚心接受,才能慢慢改变,但是三四十岁的人谁愿意承认自己不懂球,把自己十几二十年的经验否定呢 这么大岁数了,都认为自己是资深球迷,谁愿意被人教呢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业余球员里,那些接触足球较晚,技术不太好的人,如果真的喜欢足球,那打比赛时,你告诉他位置,他反而不常失位,因为他知道自己技术不行,必须融入团队才能踢,所以他特别在意自己的位置,分工,就算死记硬背,也会尽最大努力完成分给他的责任。半年下来,这样的队友意识会有大幅提高。最怕的是那种,有一点基本功,踢过一些野球比赛,但是没有正规比赛经验,或者和专业队比赛的经验,这类业余球员通常有一个问题,就是自大。你和他谈战术,分配位置,他不屑于听,因为自认为是“高手”,不愿意大家一起讨论,继续学习进步,错误的认知带了几十年。但是他圈子里的对手比他还弱(所以他觉得自己挺强),使他产生一种幻觉,自己的认知正确的不得了(否则为啥我到哪都最厉害)这种问题,年龄越大越没法解决。另外为什么这方面没法自学 比如你打乒乓球,拉弧圈球姿势不对,你怎么知道 你再学别人,再对着镜子练,你发力的时候到底什么样子,只有别人看的到你标准不标准,足球这种团队运动更是如此,你以为你和队友距离很合适,但是在对方传球的时候,你位置到底合适不合适,你没法靠自己完全学会,因为很多东西你看不到或者看到的情形有滞后,需要有懂球的人在旁边告诉你当时你的问题在哪。知道这个差距后,你一定会开始注意到一些真正有用的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1 老老实实练巅球,不是追求数量,是可以控制巅球的高度,旋转与否,可以从容的控制,而不是处于一种救球的状态在巅球。2 比赛前不是在那里射门,大脚,瞎玩,而是和队友互相推球,左右脚都用,一脚出,越来越快,球始终不跳起来,这是真功夫,大家自己观察,这个做的好的人,长传射门差不了。3 比赛时,无论自己是否在场上,经常抬头,回头(场下就不用回头了)观察队友的位置,并且学习其他队友好的站位,技术动作,处理球的细节,思考其长处,学过来成为自己的东西4 特别注意学习对于���高球的处理,长距离半高球过来,自己数数你触球几下才把球控制在脚下,这个很反应你的技术是什么等级。5 养成习惯,任何时候用最简单稳妥的方式处理球,不要老是想干一些自己位置,角色之外的事情6 看五大联赛时会特别看和自己位置相同的球员,有球无球时都在干什么7 即便看国内低级别的联赛,或者其他业余队踢球,也有兴趣,也能学到很多,不会盲目指责嘲讽。补充2———————谢谢大家的鼓励和评论,看来 上还是有很多真正喜欢足球的朋友。没想到这么多人评论,我没有办法一一回复,谢谢大家耐心阅读。写这篇文字的主要原因,是觉得中国的业余球员环境真的不好,工作,学习压力巨大,没有固定的训练时间,没有教练,所以要提高很困难,包括很多小孩子,都没地方学踢球。所以我分享自己的经历,是想说明,足球运动还是有一定门槛的,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愿意花心思在这个运动上,才能玩好。我自己三十岁以后半月板不太好了,身体素质大幅下降,反而被迫开始更多的注重动脑踢球和依靠整体,反过来看,如果十几岁时有更多比赛的机会,再加上人指点,可能水平会比现在高一大截。补充3———————看到这么多热爱足球的朋友耐心阅读,我对文章做了一些改动,加入了一些细节的描述,希望可以表达的更清楚。其实我写这篇文字,是因为最近和队友正在组建一支新的业余队伍,大家一起聊球时自己想到了一些东西,就结合自己的经历记录一下。身边很多朋友聊球却不踢球,或者踢球但没有想要提高,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国人对足球的态度,并不是真心喜欢这项运动,没有用心去玩,自然体会不到这项运动的真正乐趣。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球迷,多自己上场踢球,踢比赛,聊球看球不仅��是随便侃侃,而是真正为了提高自己踢球的水平而看,而聊,那就有意思了。进一步的讨论:自从写了这篇解答之后,我认真的看了所有的评论内容,很高兴 上真的有一些热爱足球的朋友,能够理解我这篇文字想表达的意思并且产生共鸣。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很多朋友评论时,并没有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我的个人观点肯定有局限性,未必大家都能同意,但是我真心希望球迷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这是好事,我们可以交流探讨,但是前提是能够真正理解对方在说什么。为了把我所理解的,看球和踢球之间的关系更完整的表达出来,我打算写一个系列的文章,主要目的是探讨作为一个自己踢球的球迷,在电视上观看足球比赛也好,在网上进行技战术分析也好,到底我们对于足球的这些思考,会何种程度的影响自己踢球的水平,进而对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呢 我希望国内有更多热爱足球的人有机会亲自上场踢球,体验比赛,之后可以彼此分享比赛中的心得,真刀真枪的体验,而不仅仅只把足球作为一套理论来探讨。

来自 “是山羊还是绵羊”的文章,有时间可以看看。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