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国人的集体记忆

2023-08-22 17:31:29 聚哦体育 聚哦

女排精神国人的集体记忆

女排队员叫我“顾大叔”

我今年已经90岁了,从1972年中国女排竹棚馆初建,我就来到了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见证了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壮举。

我还记得在“五连冠”期间,女排每次夺冠后,漳州市大街小巷敲锣打鼓,基地内贴满了庆祝的标语,都是我一字一字用手写的。当女排来基地集训时,大院内早已挤满了前来欢迎的群众,站在基地南区门口两侧欢迎女排姑娘,热闹非凡。基地还为女排姑娘们举办庆功宴,女排队员周晓兰的婚礼都是在漳州基地举办的,就这样漳州基地被女排姑娘们称为“娘家”。

中国女排的冠军实在来之不易。基地建立之初,全国女排队伍来集训都是凌晨4点多的火车到达漳州站。那时候没有站台,队员们大包小包从火车上直接跳下来,到了基地,由于宿舍紧张,一个宿舍要住四五个人,部分队员还要住在会议室里。队员们去训练前,都会把宿舍里的大脸盆也带出来,放在运动员大楼大厅里。整个大厅铺满了洗脸盆,声势浩大,只为训练结束后能直接拿着脸盆去洗漱。那时候女排队员训练量是真大,能吃苦。曹慧英10个手指头伤了6个,现在小拇指都不能弯曲;李桂芝被袁伟民教练罚了150个扣球训练,一直练到筋疲力尽都达不到要求,基地很多人都去求情也没用,最后还是坚持完成训练要求。

女排取得的“五连冠”辉煌成绩不断鼓舞着我。现在不管是女排老队员还是年轻队员都叫我顾大叔,2021年中国女排漳州集训期间,郎平主教练还专门来养护院看望了我,让我非常感动。我一直关心着中国女排的发展,希望年轻队员要向老女排学习,苦练技战术,重回世界之巅。(福建省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离休干部 顾化群)

在那一刻和她们相遇

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和我的同时代人有幸成为第一代改革开放时代的儿女。重返我们的八十年代,有时会想是什么曾经滋养过我们 每一次,“中国女排”都不可或缺。郎平、孙晋芳、梁艳、陈招娣……这些闪亮的名字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她们代表的不只是体育的力与美,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耀和祖国命运的那种深刻而丰富的牵系。回想起来,曾经这些名字被宋世雄一次又一次呼喊出来,至今仿佛犹在耳边。

我在我的记忆里寻找我和中国女排的初遇。1981、1982、1984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世锦赛冠军和在奥运会成就三连冠。那时候,我生活的苏北乡村依然是闭塞的。但我相信我是知道女排的,我记得我们的演讲比赛,我们的作文,都讲过也写过“女排精神”的故事。

↑资料图

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我已经从乡村初中到县城读高中。中国女排忽然那么近了,她们夺冠的消息不再只是从远方传来。那是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到达县城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早早地背熟了赛程,守着一个同学的小收音机。我们捕捉着宋世雄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名字和比分,第一次觉得祖国、远方的人和世界那么近。世界向我们扑面而来。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那些曾经一起热血澎湃团团围着小收音机呐喊的少年伙伴们,开辟着各自的生命长旅,偶尔我们会重逢和相聚。我们会一起回忆我们的八十年代,会说起女排姑娘的名字,她们好像还与我们的青春同在着。

现在,我在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就读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文学课,也许不止一次我和她们在校园擦肩而过。或许有一天,我有机会和她们说起我们少年记忆中的中国女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何平)

女排精神在我们家庭血液里流淌

1981年的11月,对于我而言,有两件大事发生,一件事是我的女儿出生,另一件事是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两件事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生最难忘的回忆。

↑资料图

那年的11月16日,爱人的预产期就快到了。那一天,我生活的边境小城里飘着雪,我骑着车、带着饭盒,向几公里外的医院奔去。车骑到火车站前广场,巨大的广播喇叭正在播放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的盛况。人们驻足、聚集,一起收听着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我也暂时忘记了真正目的地,加入了人群。在宋世雄的解说声中,整场比赛跌宕起伏、精彩刺激的程度丝毫不减。当中国女排姑娘们挽救了多个赛点,将比分反超定格在胜利的17比15,整个广场沸腾了,许多人都留下兴奋的泪水。我那湿润的目光忽然投向了车把上挂着的饭盒,这才意识到已经错过了正在待产爱人的用餐时间。我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带给了饥肠辘辘的爱人,她并没有埋怨这次迟到的送餐,甚至说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个跟这场胜利有关的名字。20几个小时后,我们的女儿出生了。

在女儿成长的岁月里,一家人时常会拿这件事儿调侃,女儿每次也会骄傲地回应自己是“等待这场胜利才肯出生”,其实在我心里更多的是希望女儿能有着跟中国女排一样善于逆风而战、不断超越自我的斗志、决心和实力。女儿40岁生日快到了,又让我回忆起我和这场比赛的故事,我也欣喜地看到女儿身上的确有着些许女排精神,无论学习或工作都扎实勤恳、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这些绵延40年的女排精神在我们家庭的血液里流淌,着实与金牌无关。(退休工艺美术设计师 王振山)

中国女排号召力永不过时

“女排精神”,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一路走来。作为球迷,我“见证”了自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直至2019年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十冠历程。中国女排几度辉煌、几经沉浮,影响了与之相关的几代国人,“女排精神”和“中国女排”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从不过时,且依旧年轻。

2004年8月29日是雅典奥运会的女排决赛日,那时候我还在一线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无论是作为球迷还是因为工作的原因,都要守在电视机前看比赛,还要和几位当时“守在”一线采访的同事随时联系,等待赛后第一时间发稿。最终,中国女排时隔二十年后再度问鼎奥运会冠军,办公室里所有人在这样的气氛感染下,好像都忘了已经都是将近48小时没怎么合眼过,继续热血沸腾地工作了一个昼夜。

↑资料图

从1981年,中国女排登上了世界排坛之巅,直至在1982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成功锻造了“五连冠”伟业,但是作为球迷,我们想不到的则是为了第二个女排奥运会冠军我们整整等了20年。同样,我们更想不到的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名列第五的中国女排,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军”,奇迹般地再度拿下了奥运会冠军,之后又在2019年的世界杯上第十次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女排在困难中前行,在困难中成长,从未曾放弃对梦想的冲击,“女排精神”不断地被时间所证明。作为球迷,我们相信,随着未来中国女排继续创造历史,“女排精神”会得到大力弘扬。(图书策划出版人 孟通)

女排精神就在我身边

2004年,12岁的我正在追看着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最后一分、多个来回,每一个回合都看得我心头紧了又紧。伴随着强有力的扣杀,排球应声落地,还是个小学生的我,内心早已激动不已。当时的我只体会到女排夺冠时的开心,却并不能体会到她们备战时付出的艰辛。

大学时,我已经对排球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特别是2004年中国女排冠军成员杨昊姐成为了北航女排教练后,我有幸听她讲了许多女排的故事,了解到中国女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五连冠的辉煌,到九十年代屡次获得银牌的遗憾,再到新世纪重回世界之巅的奋斗历程。每一段往事都像是一段传奇,让我深刻体会到,女排精神就在我的身边。

↑资料图

当时的北航女排是一支大学生女排劲旅,但也经历过不少的起伏。我们曾在艰难时刻,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拼搏最终取得冠军,也曾在一些重要的场次中与胜利失之交臂。在很多次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习惯性地看向杨昊姐,希望从她那里得到一些新思路。同时,我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专注于每一个球,并争取从其中寻求突破和改变。尽管我们一心期盼着结局可以逆转,有时却也无能为力,但无论如何,我都没有因为比赛过程中带来的种种压力而出现过任何放弃的念头。回想我的大学生涯,时时刻刻都被女排精神所包围着。那种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与我的生活有着紧密地联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心中的女排精神也在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或许更是当身处顶峰时,所有的目光都向你投来,如何处理这种关注并能保持初心,才是最值得深思的话题。(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队员 任凯懿)

一颗小种子生根发芽

女排对于我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小学五年级时被体育老师选中成为了校排球队的队员,开启了我长达十几年的排球之路。也就是从那时起,排球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让我成为中国女排的忠实粉丝。

中国女排创造过辉煌历史,也经历过低迷,但她们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深深地触动到我。2004年看女排时,我可能仅仅只是喜欢,会为她们感到开心,会为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感到骄傲和自豪。2012年中国女排在伦敦奥运会不敌日本队的那场比赛中,我会因为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结果而频繁地变换频道。2016年里约奥运会,当看到女排姑娘们闯进半决赛我就已经泣不成声,当她们在决赛中顺利拿下比赛,我也不再仅仅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为她们身上的女排精神所折服。

↑资料图

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夺冠时,它其实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位女排姑娘的骨子里,才让她们一代接一代创造新的辉煌。对于我而言,这颗种子也已经生根发芽,让我能够把排球当作业余的体育活动,在排球中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快乐。姑娘们身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都能够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肥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员 刘柯昕)

球迷心中始终有女排精神指引

记得生命中出现“女排”两个字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爸爸是体育迷,也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爸爸对排球的偏爱,通常电视里都是中国女排的比赛。跟着爸爸一起看球的我,不懂规则、也不认识场上队员,只会在对方发球的时候默念“出界出界”,在中国队扣死球的时候激动地在家里疯狂跺脚、大喊大叫,弄得爸妈经常很无奈地说“楼下邻居要来砸门了”。

2016年夏天,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强迫”我的两位马来西亚室友陪我一起观看了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室友们对排球毫无了解,但却被我感染。决胜局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一度战到10平,我跑到洗手间不敢出来看,直到中国女排15比13赢下比赛,我才跑出来像小时候一样“欢呼雀跃”,仿佛赢了全世界。室友说当时我特别“可爱”,我很“得瑟”地跟她们说:“巴西女排是卫冕冠军怎么了 赢的不还是我们!”

↑资料图

现在我和我的室友们分别在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等地生活,中国女排折戟东京,她们还问我是不是很伤心。我说是的,但是这就是竞技体育不确定性的魅力所在。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我想,千千万万的女排球迷心中始终有“女排精神”的指引,因为这种精神不会时有时无,也不会只在高峰时闪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在读博士 张潇)

女排精神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帜

时光荏苒,距离中国女排1981年在日本夺冠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作为一名排球爱好者和老球迷,女排征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2003年女排世界杯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夺冠之旅。

中国女排在取得“五连冠”辉煌战绩后,整体实力出现下滑。17年来,我和万千国人一直盼望着中国女排再夺世界冠军。中国女排没有让人们失望,在2003年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最终以11战全胜,时隔17年后再获世界杯冠军。当中国女排姑娘们再次站在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我也激动得热泪盈眶。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最后一战,女排姑娘们在极端困难的局面下,上演绝地反击,实现了3比2的超级大逆转战胜俄罗斯队,时隔20年再次夺得奥运冠军,我终于又一次看到我心中的国家英雄在五连冠后重返世界之巅。

↑资料图

中国女排每一次取得的胜利都会大大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而国人热爱中国女排却不仅仅是由于她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更在于她们那种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一博的拼搏精神。我作为一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教授体会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和中国女排一样,每次艰难前行之际,女排精神总是能够帮助我克服困难,执着前行,勇攀高峰。

在2004年,由于个人的特长和对排球的热爱,我出任北大女排主教练,在一届届队员的持续努力下,北大女排接连获得了12个北京市高校冠军。而比夺得冠军重要的是,在燕园这块民主与科学的神奇土地上,排球的基础正一步步壮大,拼搏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黄建滨)

中国体育报

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进死亡之组,看主教练郎平谈她心中的女排精神

↑点击上方,关注三联生活周刊!

文/张从志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39期,原文标题《郎平:“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1983年9月,上海全运会,郎平在4号位大力扣杀(唐禹民摄/视觉中国)

“铁榔头”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最后一场比赛在日本大阪体育馆上演,看台上座无虚席,此役是中国女排对战有着“东洋魔女”之称的东道主日本队。在前一晚3∶2艰难取胜美国队后,这场比赛的悬念其实已经没那么强了,按照积分规则,中国队只要赢下两局就能捧回梦寐以求的世界冠军奖杯。

一开场,女排姑娘就打出了气势,很快以15∶8、15∶7干净利落地赢下两局——世界冠军到手了,但比赛还在继续。第三局,中国队先以10∶4领先,眼看就要总比分3∶0结束战斗,中国队心理出现了松懈,而背水一战的日本女排却愈战愈勇,逆转翻盘,连扳两局。到第五局决胜局,双方比分死死咬住,交替上升,最后关头日本队取得了领先,15∶14。紧接着,郎平斜线扣杀得手,15平,中国队夺回发球权,随后依靠两次拦网得分,以17∶15拿下最后一局。七战全胜,中国女排首次登上世界之巅,这是中国在“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项目上取得的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冠军。那时整个国家刚从动乱中走出,开始转向经济建设,这个冠军对那一代国人来说无疑是最令人振奋的兆头,不过大家未能预料到的是,这只是中国女排80年代梦幻“五连冠”的一个开端。

1981年在日本世界杯夺冠后,中国女排接连拿下了四个世界冠军,包括了所有世界大赛:1982年第九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这五支冠军队伍里,始终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队内的头号主攻手,1986年,她以助理教练身份出征。在日本的世界杯上,据统计,中国队7场比赛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了79分,扣球命中率48.6%。一时之间,“铁榔头”声名鹊起。身高1米84的郎平,与美国队的海曼、古巴队的路易斯并称为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成为很多对手重点研究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排坛,正是群雄并起之时,古巴、日本、美国、苏联豪强林立。自从在日本夺得世界杯冠军后,中国女排立刻成为所有强队的假想敌。郎平曾在自己的日记里写过一件小事,那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有一次去比赛场馆练习时,正巧碰上日本队,对方的主教练一看中国队来了,赶紧让陪练队员脱下身上的背心,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陪练队员身上的背心写的都是中国队主力的名字。美国队教练塞林格则不顾舆论质疑,在队内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天坚持8小时的集体训练,12个球员,没有一个结婚的,而在训练期间,她们谁都没有正式的工作,为了排球她们什么也不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们周游全球,打了近百场比赛,全队只有一个信念: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冠!”

最终的决赛中,中国女排直落三局轻取美国队,把金牌收入囊中。很多人恐怕都忽略了,直到那一届奥运会,射击队许海峰获得的金牌才使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中国女排成就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后,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学习“女排精神”的风潮,喊出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口号。通过媒体报道,大家知道了女排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她们的训练场地简陋,缺少专业设备,而且经费有限,出国比赛常常买廉价机票,住学生宿舍,即便这样,每次出国比赛,只要飞行时间稍微长一点并且条件允许,主教练袁伟民就让大家到机舱后面练深蹲。女排姑娘们对冠军的渴望毫不亚于日本队和美国队。

郎平1960年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出生时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整个国家都处于饥饿之中,父亲郎家骅给女儿取名为“郎平”,希望她一生健康平安。少年的郎平又赶上十年动乱,父亲被下放到干校,家庭重担都扛到了母亲的肩上。母亲在一家宾馆工作,当时很多外省青年到北京“大串联”,宾馆被挤得人满为患,母亲要日夜轮班,郎平和姐姐郎洪很早便开始独立生活,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干完家务后再写作业。

郎平从小个头大,长胳膊长腿,能跑能跳,体育迷的父亲鼓励郎平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有时间还会带她去看体育比赛。郎平13岁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1976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两年后,18岁的郎平被时任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召入国家集训队,成为中国女排的一员。

前国家队队员张蓉芳比郎平大三岁,被郎平昵称为“毛毛”,两人一起打球,退役后又一起搭档带国家队。初进国家队的郎平给张蓉芳留下了非常“特别”的回忆:“她1978年来国家队,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小孩特别逗,傻傻的,特别可怜又特别可爱,人特别瘦,特别高,脸特别窄,小孩似的没发育开,头发扎两个刷子,翘在头顶上,像立在天上一样,显得人更高了。”郎平进队后训练有股狠劲儿,每天训练结束她都要自己加练,张蓉芳回忆说:“她练蹲杠铃的时候,腿太细、太长,不能正常做动作,屁股这么扭一下,那么扭一下,脸上的表情特难看,龇牙咧嘴。”正是凭着这股刻苦劲儿,郎平获得了主教练的赏识,一进队就得到了在各种大赛上场的机会,也慢慢练就了日后威震排坛的扣杀绝技。

郎教头

1986年,郎平退役。因为不想躺在女排的功劳簿上,她放弃了北京市体委副主任一职,先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了半年英语,于次年自费赴美留学。郎平当时刚结婚,带着全部身家三四百美元到了美国,过上了穷酸的留学生活,他们寄住在朋友家。做了十几年运动员的郎平这时才发现自己除了打球什么都不会,“做饭不会,花钱不会,英语又说不利索,跳迪斯科想跳又怕跳不好,奶酪不喜欢吃,走在路上见了狗也怕”。

“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一直留在中国,我的心态肯定也降不下来。”郎平后来在自传《激情岁月》里如此写道。到了美国的她从零开始,不再背着“五连冠”的包袱,不再去计较别人怎么看自己,她甚至主动避开爱国华侨集中的加州,远走新墨西哥州,因为她不想躲在别人的羽翼下。为了尽快在美国立足,郎平在新墨西哥大学排球队找了一份助教工作,学校给她的待遇是可以免费读书。后来的几年里,郎平曾为了生计“复出”,到意大利的一家俱乐部打球,还受邀执教八佰伴世界明星队,物质生活终于慢慢好转,有了房子、院子,也买了车。

1994年,正在香港带队比赛的郎平接到排协的电话,请她绕道北京,说有事情商量。到北京后,恩师袁伟民当面请求郎平回国执教。当时的中国女排进入新老更替、青黄不接的动荡时期,尽管仍被众人寄予厚望,但在1986年夺冠后的七年里颗粒无收,甚至在亚洲争冠中输给了泰国,渐渐沦为一支二流球队。女排的危机,郎平一直看在眼里,但此时的她,自己的生活也陷入了危机。她当时正在和丈夫协议离婚,女儿刚刚两岁,抚养权仍无定论,一个家被生生分成两半。面对恩师的恳求,郎平很犹豫,她最放不下的是年幼的女儿,回国执教意味着聚少离多。但最后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的一句话让她下定了决心——“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1995年2月,郎平回国,一下飞机就被事先守在机场的

当时很多人除了惊叹于郎平的执教能力,也对她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国带队的选择称赞不已。1994年,郎平在八佰伴世界明星队做教练的年薪是20万美元,当时国内有媒体说郎平在国家队一个月只拿500元,也有的说是一个月5000美元。郎平自传的联合作者陆星儿1999年去她家采访,翻看相册时无意找到了郎平的一张工资条,时间是1998年4月,郎平的职务工资加上所有的补贴、津贴,扣掉税款后到手974元。姐姐郎洪说:“这两年,郎平的工资已经涨过几次,1995年回来时,她的工资真的只有500多元。”有人说这点工资甚至不够郎平给美国的女儿打长途电话,其实不算夸张。

奥运会结束,郎平完成了带队进四强的目标,原本可以交上教鞭,回去和女儿团圆,而且此时已有外媒披露消息,美国女排、意大利女排都有意邀请郎平执教。不过,在排协的请求下,郎平决定再留一两年,把队伍稳定下来,带队打完亚运会再作打算。直到1998年率中国女排获得亚运会冠军后,郎平终于卸下重担。

没想到,十几年后,当女排再度出现危机,郎平又成了力挽狂澜的那个人。2013年,在排协的邀请下,她再度拿起中国女排的教鞭。而在这之前,郎平已经在意大利的俱乐部、美国国家队、土耳其俱乐部转了一圈,还回国组建了恒大女排并率队夺得联赛冠军。长期高强度的比赛和教练工作给郎平留下了一身伤病,身边不少朋友都劝她不要再接国家队这个担子,连恩师袁伟民也让她考虑身体,毕竟在上一次担任主教练时,郎平的身体已经发出了警报,几次在球场晕倒。但郎平说,自己心里对女排永远都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又把她拉向了女排,2013年,她第二次出任女排主教练。两年后的女排世界杯,郎平带领一支全新的女排时隔11年重回世界之巅,一年后的里约奥运会又摘下金牌——作为教练员的郎平,也获得了一切可以获得的荣誉。

球场之外

80年代做运动员时,郎平有很多出国访问比赛的机会,当时的郎平才20多岁,和很多人一样对外部世界认识不多,充满好奇。有一次到联邦德国,郎平看到一个小城镇有四五个标准足球场,感到非常惊讶,她在日记里写道:“它使我想到联邦德国足球队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足坛饶有名气,为什么能具有令人着迷的高超球技。小小的俱乐部竟然能培养出像鲁梅尼格这样的世界球星,可见普及一项运动是需要有一定物质基础的。”

当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但办体育的水平和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一个很小的例子是运动员的饮食,在比利时比赛时,晚餐吃牛肉,牛肉很嫩,没有完全烤熟,还略带血丝,郎平听说这种吃法营养价值比熟透吃要高好几倍,惊叹地说“难怪欧洲运动员普遍壮实些”。后来又看到古巴队早餐吃火腿、鸡蛋,中国女排队员们也开始改变过去早餐不吃肉食的习惯。郎平有晕车、晕机的毛病,每次出国比赛,一下飞机都会晕乎乎的,花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给训练和比赛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有回访问美国时,和女排同机的有一支洛杉矶少年足球队,在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中,少年们一个个戴着耳机边听边唱边扭,精力旺盛。“这说明他们身体的适应能力很强,这方面我们中国运动员是有很大差距的。”郎平善于观察、喜欢思考的习惯为她后来的执教带来了很多帮助,也让她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排球、对体育的思考。

2000年奥运会后,美国队向郎平发出邀请,但刚从中国国家队卸任的她拒绝了。2004年11月,美国队再度发出邀请,这一次,郎平考虑再三答应了。她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做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女儿。“因为女儿也大了,都13岁到青春期了,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所以我觉得老在意大利不行。我现在打电话都要算着时差,到半夜1点,等她放学回来我才能打。毕竟是女孩子,爸爸照顾得很好,但妈妈不在身边还是不一样。这个工作如果不接,四年以后我再接,女儿都多大了 到那时候我也不会再接了,真的。女儿都那么大了,她也不会再要你了,人家也有自己的生活了。”尽管在球场上以强悍、严格著称,但郎平从来不避讳展露自己柔软的那一面,她为了女排放弃过爱情,放弃过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但从第一次回国执教开始,女儿始终是她最大的牵绊。

后来虽然郎平在北京奥运会上率队击败了中国女排,但赛后也没有出现大家担忧的铺天盖地的指责声。如今回过头去看第一次执教中国女排,有人觉得郎平没有率队拿到世界冠军留有遗憾,但郎平不这么想,“我觉得拿世界冠军最好了,但是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拿,只要尽力就足够了,对我自己而言我是没有遗憾的”。有一件事情对郎平触动很大,苦练近10年的美国队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与金牌失之交臂后,主攻手海曼选择退出国家队,去日本的大荣队打球,1985年在一场比赛中突然晕倒,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心脏停止跳动,死于心血管疾病。她的主教练塞林格深受打击,为了纪念这位爱徒,他还去了大荣队当教练。对海曼的死,郎平也很震惊,她和海曼虽然在球场上是对手,但私交很好,每次去美国或者在其他地方的比赛中遇到,两人都有很多话谈,从比赛训练、伤病困扰到恋爱、结婚……在竞技场上浮沉近40年后,郎平对体育已经有了更为超脱的看法。

对见证过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国人来说,女排就像是一种精神图腾,而作为女排的代表人物,某种意义上,郎平就是这个图腾的化身。在过去的40多年里,女排的高峰与低谷、成与败,她都亲历过。里约奥运夺冠后,又有很多人重提“女排精神”。有人去问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 她的答案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参考书目:《郎平日记与书信》,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版;《郎平自传:激情岁月》,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本周新刊,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订阅2020年三联生活周刊(赠送2020年故宫日历,期期快递)

心疼!女排拿下九连胜,赛后采访郎导却一脸疲态,网友保重身体

北京时间9月27日,2019年日本女排世界杯,在经过两天的休赛调整之后,在大阪赛区再次开战,本次对手为荷兰女排。

荷兰女排的技术成熟,攻防两端都十分流畅。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曾和荷兰女排有过交锋,当时的和荷兰女排总教练是闻名遐迩的古德蒂,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经过5轮车轮战之后最终2-3败北,郎平也评价说,在古德蒂的带领之下,荷兰女排的进步明显,已经跻身世界一线球队之列。

本场比赛,中国女排和荷兰队经过四局比赛的角逐,中国队最终3-1拿下比赛。全场四局比分分别为:25-19,25-16,21-25,25-19,朱婷拿到22分,为全场最高。

首局上来,中国队6-3领先对手,随后袁心玥快速下球得两分,中国队8-3领先进入暂停。比赛回来中国队拉开比分16-10。暂停回来,朱婷四号位得分,中国队25-19先得一分。

第二局比赛,荷兰队调整打法,失误开始减少,中国队8-7进入暂停。比赛继续,中国队开始发力,丁霞发球频频得分,中国队16-7大幅领先。暂停之后,中国队势如破竹,24-13拿到局点,最终荷兰队发球下网,送给中国队一分,中国队25-16,赢下第二局。

第三局,开局中国队8-6领先,但荷兰队没有放弃,此刻中国队这边出现失误,荷兰队抓住机会16-15领先一分。暂停之后,中国队回天乏力,荷兰队25-21扳回一局。

比赛来到第四局,开场荷兰队8-6领先,中国队咬紧牙关反超比分16-14进入暂停,暂停后中国国对势如破竹,最终25-19锁定比赛。拿下荷兰队。

本场比赛结束后,最新的积分情况也已经出炉,中国队以九连胜牢牢占据积分榜首位,中国女排距离夺冠仅仅一步之遥!

在赛后的采访当中,郎平表示:我们做了很多困难准备,大阪第一场,发接环节不太适应,大家还是顶住了。第三局对方加强了发球攻击性,我们有一些不到位,强攻不下球,再加上自己失误特别多,这一局送了不只8分,跟强队打送这么多分不应该。跟强队打输赢很正常,要保持专注,一传不到位要耐心调整好。

有球迷也发现,在本次的采访中,郎导一脸疲态。毕竟高强度的比赛过后,是对内心和身体上的双重考验,同时年轻时的郎平在运动生涯中也累积了不少伤病,关心排球的朋友可能知道,在里约奥运会结束之后,郎平先后在美国进行了左右两侧髋关节的置换手术,在今年的过年郎平又在美国进行专门的恢复训练。郎平在59的年龄还在为中国的女排事业添砖加瓦,真是让人心疼啊。

同时,在本次世界杯期间,女排选用了经济舱作为出行方式,勤俭节约,敢打敢拼的女排精神再一次让我们感动。希望郎导保重身体,女排姑娘一往无前!

泪目!惠若琪回忆心脏手术,心跳每分钟250次,郎平和她一起哭!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女排精神”就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前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如今再度发声,回忆了自己的心脏病手术,让人泪目!惠若琪表示,自己做心脏手术时,心跳每分钟达到250次,郎平和她一起哭了!

惠若琪从1999年开始接触排球,为了中国女排,她坚持到了最后!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惠若琪肩膀两次脱臼,第二次更是直接让她远离赛场8月之久。五年之后中国女排热火朝天的备战世界杯时,在训练基地的惠若琪心脏不适无缘出征世界杯。在两次心脏消融手术后惠若琪终于赶上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末班车。最终,作为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率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金!

如今,惠若琪回忆了自己的心脏手术——心跳最快的时候,达到了每分钟250次,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要爆炸了,甚至手术过程中也发生了极端的情况,经过电击才闯过‘鬼门关’。

此外,惠若琪透露一度差点坚持不下去了,“当时距离奥运会只有5个月,可能是我最后的大赛机会,晚上,我和朗导在一起,我这次可能真的坚持不了了,我眼泪止不住流,朗导看到我哭,她也哭了!”

不过,郎平最终鼓励了惠若琪,“我们还有时间,如果你的梦想还在那个地方,你就再为梦想争取一次。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球迷也纷纷泪目,“不容易,原本她可以好好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终却坚持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最困难的路,这是真是的女神!”还有球迷表示,“女排精神永流传!”

可以说,女排精神激励着所有人,“重要的不是金牌带来的荣耀,而是女排的精神,梦想的力量,体育的能量。他们是荆棘路上最后的稻草,也是人生归零时坚定的勇气,更是重新出发不忘初心的动力。”惠若琪说道。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