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场余生丹麦扫雷特遣队Sdkfz2511D实车解析

2023-08-22 0:11:21 聚哦资讯 聚哦

雷场余生丹麦扫雷特遣队Sdkfz2511D实车解析

“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在丹麦的吉勒莱厄军事博物馆(Gillelejegruppen)保存着一辆完整的Sdkfz 251/D半履带装甲车,它曾经是战后“丹麦扫雷特遣队(Minekommando Dänemark)”使用过的德军车辆之一。在驻丹麦德军投降前,它是第233装甲师下属第83装甲掷弹兵团的装备,战术编号203,车号WH-336396。该车属于Sdkfz 251/1D中偏早期的批次,底盘由汽车联盟(Autounion)制造,序列号541029,车身由上西里西亚的劳拉钢铁厂(Laurahütte)完成,最终于1943年11月在果瑙父子钢铁公司(Golnow und Sohn Eisenwerke,东普鲁士的一家桥梁构件厂)总装完毕。

2022年,203号Sdkfz 251从丹麦运抵荷兰,参加Militracks 2022大会。

出厂的时候,该车很有可能装备了重型火箭发射架(Wurfrahmen 40),后来不知为什么又拆了下来。第233装甲师是一支训练和补充单位,装备的多是来自其他部队的旧车,所以,这辆203号之前也很有可能在其他部队服役过。

丹麦扫雷特遣队可能至少使用过四辆Sdkfz 251,但只有这辆203号幸存下来,在其余三辆当中,201号和202号相继触雷炸毁,311号下落不明。

1947年扫雷任务结束后,该车被丹麦海军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万向节损坏,没有配件导致不能开动。其后,该车又被哥本哈根的皇家武器库博物馆收藏,露天展览到20世纪90年代,其间分别在70和80年代进行了简单的维护。2010年吉勒莱厄军事博物馆接手之后,对其进行了彻底的翻修和还原,修复至可动状态,它曾经多次在Militracks大会上进行动态演示。

德军投降后,停放在丹麦霍尔森斯的一排Sdkfz 251,203号就在其中,近景的一辆保留着火箭弹发射架,还有一辆明显装备了平衡式机关炮架(Schwebelafette),但又不是原装的Sdkfz 251/17,炮架位置更为靠前。

被丹麦扫雷特遣队充当后勤车辆使用的203号,车头左下角的“K”字母用来表示该车为扫雷特遣队装备。为了方便驾驶,驾驶员前方的观察窗盖板被移除。

另一辆Sdkfz 251/D,战术编号201。

201号后来在海滩上触雷,被炸成了两半,可以看见驾驶室顶部安装了大型防盾。它出厂时应该是某种通讯改型(是251/3的概率比较大)。扫雷特遣队的几次半履带车触雷事故至少造成两名驾驶员死亡。

20世纪70年代在皇家武器库博物馆展出的203号,车体右侧的储物箱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刮痕,最后一个储物箱盖已经损坏,铰链是后来修理时候换上去的。车顶覆有帆布篷,但在长期露天展览状态下聊胜于无。

摄于20世纪80年代,车体内部虽然损坏严重,但还算完整,副驾驶座位已经遗失,用一个英制莫里斯火炮牵引车的座位代替。

修复过程中留下的照片。

前轮原装的马牌轮胎,使用战前设计的模具生产,侧面用英、德、法三种语言标明“德国制造”。

原车装甲壳体的焊工非常粗糙,一般来说,德国会将质量最好的钢材、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富有经验的技工投入坦克生产,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的用料和做工都要差一些。

车头拓印的号码牌也按照原车照片复原成了数字参差不齐的样子。

与之前的Sdkfz 251/A-C型相比,D型的车体经过了重新设计,在维持原有防护力的基础上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加工难度。早期的Sdkfz 251/D车头安装NOTEK光量管制灯,后来换成了与坦克类似的博世前灯。更早期的车辆在两侧前翼子板位置还装有示宽灯,后来被撤除了。此车车头水箱罩两侧的起吊钩没有安装,这进一步证明了它原本是配备火箭发射架的型号,在那个型号的D型上面,起吊钩位置安装的是发射火箭弹用的瞄准具。

启动摇柄开口处本来应该有一个装甲罩,原车部件早已遗失。牌照上的红色图案是国防军的机动车注册管理章。

车头左下角的“K”字,上面的编号33不知其意。

前轴的转向机构与悬挂,Sdkfz 251的悬挂弹性部件是一个横向倒置的半椭圆形板簧,配有减震器。位于前轴和左侧牵引钩之间的长方形物体是车灯电源线护罩。

前翼子板是用两段构件拼合而成的,在左侧翼子板上安装着防空灯和示宽杆,还有一支长柄斧,斧头位置的固定具末端还折出了保护斧刃的护板。

排气管消音器,这是Sdkfz 11 Hkl 6底盘与Sdkfz 251Hkl 6p底盘的区分特征之一,前者消音器位于尾部,后者消音器布置于左侧,直接和发动机排气歧管相连接。

车侧绘有大写“C”字母,结合扫雷特遣队18吨牵引车翼子板上的“B”字母来看,这种标识的用途可能是用来区分不同的功能组。

右侧翼子板,上面固定着示宽杆和一支十字镐,前缘附近还预留了示宽灯的安装孔。在翼子板与工具箱之间的过渡位置上方是发动机散热口,这一区域的动力室装甲板之下什么都没有。

水箱注液口装甲罩。

动力室内部细节,空滤连着化油器。

掀开的发动机罩板背面带有闭锁装置,动力室右侧装甲有多处后期修补的痕迹,装甲边缘的螺栓是用来固定储物箱的。

储物箱的刮痕依然保留着。

储物箱盖子和箱体之间的长铰链是用点焊方式固定的,盖子内部仍然维持防锈漆色,箱盖锁具为整体预制件,单独焊接在盖子中部的方形开口上,通过锁舌固定在箱体开口边框位置。锁舌的开闭用外面的拨杆操作,拨杆可以用锁头锁住,起到防盗作用。

储物箱里的木制工具盒,原车标配。

主动轮和负重轮,注意外侧负重轮轮盘和轮圈之间的焊线。

前向观察窗盖板,这两个东西的结构比较复杂,带有开闭控制和密封结构,只能向前推开一定角度,不能完全向上掀开。盖板背面装有可替换的防弹玻璃块,关闭时乘员通过玻璃块,从观察缝向外观察。在开启之后,还可以在车窗位置安装专门的挡风玻璃窗格封堵开口,窗格上还配有手动雨刷。

适配MG 42通用机枪的防盾,由于MG 42更换枪管时需要从枪管护套右侧抽出枪管,所以在防盾机枪开口边缘两侧开出了方便进行更换枪管动作的半圆形孔。防盾前面的弧状槽型结构用于固定标配的随车帆布篷,前方还为帆布篷系带预留了固定环。

车体左侧的两个伪装物固定环,也可以用来固定烟雾弹。可以看出装甲壳体是分段制造的,动力室/驾驶室一段在这里与后面的载员舱段相结合。右上角那个看起来像是固定环的结构其实是装配时起吊载员舱段装甲构件的起吊钩。相较于Sdkfz 251/A-C型,D型的侧窗已经大大简化,只留下了一道观察缝。

车身右侧的天线基座。

注意车体尾甲是如何与上方侧甲连接的,焊接后留下的焊线位于尾甲侧面,且尾甲上缘略微突出于车尾。后门上方的门框位置设有3个篷布固定环,尾甲上的另一种固定环是用来固定伪装物的。

车尾的旋转机枪架。

后门铰链并没有直接固定在车体上,在铰链和车体之间还焊接了一个基座,铰链用螺栓连接在基座上面。

左侧后门。

右侧后门和后门内部的铰链固定螺栓,闭锁结构等。两侧后门的闭锁结构对称布置,彼此独立,只有左侧后门才能从外面打开。

车尾左侧的行军间距尾灯、牌照和反射灯,所有的Sdkfz 251/D都有一对短小的后挡泥板,后牌照直接拓印在挡泥板上。行军间距尾灯的盖板已经被掀到上面去了,在这种状态下,间距灯会被遮挡,露出了下面的行车灯和刹车指示灯。

右侧车尾工具箱上有个铭牌,上面的内容是履带张紧度调整相关注意事项:

Die Kette ist so anzuspannen(调整履带张紧度应注意)

dass der obere Kettenstrang auf den mittleren Laufaedern aufliegt,(上方履带链要和中层负重轮相接触,)

jedoch das erste laufrad nicht beruehrt!(但千万不可接触第一对负重轮!)

注:这是一种简易调整方法,第一对负重轮也属于中层轮,上方履带如和第一对负重轮接触则太松,如不和其他中层负重轮接触则太紧。

车尾的牵引基座,以及后车供电和供气插座,供电插座用来向后车的灯具供电,供气插座用于向后车的气动刹车系统供应压缩空气。

车辆内构已经被修复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状态。

这辆Sdkfz 251/1D属于安装Fu.Spr电台的251/1D I,电台位于机电员前方,只有语音通信功能。另外一种251/II则装备与坦克相同的Fu 5电台,兼有语音和电报功能,发报机和接收机都装在机电员右侧。防火墙上面有一根双出口的暖风管,在天气寒冷时,可以将从动力室引来的热空气吹到驾驶员和机电员的脚部位置。

载员舱内安装的是木座位,有趣的是,前半截没有安装标配的长座,而是把靠后的短座连同靠背移到前面,不清楚是后来改装的,还是火箭发射型号本来就是这样。靠背的垫子可以向下翻开,后面是步枪固定架(但这么一来长度不够,肯定放不下步枪)。靠背和座椅之间的固定具是用来运载机枪的,侧壁上还固定着一个备用机枪管容器,上面的架子是为另一种造型较扁,可装两支枪管的机枪管容器准备的。那个形状为梯形,上面打了圆孔的物体似乎是容纳备用挡风玻璃的筐。

MG 42机枪固定架,机枪不用时枪口朝前固定在这里。

弹鼓携行具以及备用机枪管容器的固定方式。

车内右侧与左侧大同小异,注意这一侧的机枪固定架是为MG 34设计的。篷布撑杆不用时叠在一起,固定在车内右侧上方。

机枪防盾背面以及前向把手,机枪支架可以独立于防盾左右摆动。

车顶开口视角。

他们超越人类身体极限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近日,3名夏尔巴人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上方一处危险路段坠入深裂缝后失踪,珠峰英雄背后的“无名英雄”夏尔巴人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夏尔巴人这个曾经几乎与世隔绝的古老族群,由于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又熟悉珠峰的气候和地形,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逐渐成为珠峰登山队的向导和挑夫,服务世界各地的珠峰攀登者。除了高山上的夏尔巴人,雨林中的巴卡人和海里的海女都有着远超常人的身体特质,有些源于自然的馈赠,有些则与后天的努力训练息息相关。

1.3米巴卡人,轻松爬上30米高大树

《环球时报》

在适应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方面,巴卡人展现出了很强的生存技能,这些技能甚至超过了一般人的身体极限。例如,巴卡人很擅长奔跑和攀爬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极高的耐力和敏捷性。此外,巴卡人还可以凭借听觉和嗅觉感知周遭环境,以及在热带雨林中快速定位并采集野生水果、植物等。他们可以发现很远处或者藏匿在丛林中的动物,并准确地判断出动物的类别和公母。

以爬树为例,巴卡人终年与树为伴,他们从小就会爬树,即使是一些老人,也可以轻松爬上几米高的大树。在孩子的成人仪式中,就有一项是爬上高高的大树,掏掉树顶蜂巢里的蜂窝。这种树通常有30多米高,他们轻巧地爬上高树后,还得点燃树叶,用烟熏的方法把密密麻麻的蜜蜂赶走,完整地取下蜂窝,然后带下来,当着众人的面交给酋长,只有完成这个仪式,男孩才算变成了男人,才可以结婚生子。如果办不到,则不算成年,更不能娶妻生子。这种技能,对于平均身高只有1.3米多的巴卡人,可谓突破了他们的身体极限。

有研究表明,巴卡人比其他非狩猎民族对一些疾病有更强的抵抗力,例如对疟疾等,他们就有很强的天然抵御能力。此外,在适应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高温潮湿环境方面,巴卡人也表现上佳。由于一年四季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经常面临高温高湿的环境,因此,巴卡人练就了比其他人更适应高温环境的本领,并具有更好的耐热能力。人类学家认为,巴卡人的身体构造与普通人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但是,由于长期适应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适应性特征,甚至到了超越体质极限的地步。例如,他们可能有更灵活的关节和更短的四肢,以适应穿行于雨林密集植被中的需求。

韩国海女不戴氧气罩深潜十多米

韩国的济州岛有三多:石多、风多、女人多。在长长的海岸线上,有这么一群妇女,她们穿着沉重的黑色橡胶潜水衣,头戴钢化玻璃护目镜,拿着简单的潜水装备和渔网,背负着几十公斤的海藻、海参、海胆、鲍鱼等海鲜。这些妇女被称为海女,意为“海上的妇女”。当地媒体称她们为“韩国最早的工作母亲”。

在韩国人的印象中,海女一直都是济州岛的象征。海女不仅是一项传统,更是女性独立和力量的象征。

根据济州岛上的海女博物馆记载,20世纪60年代济州岛周围有大约2.6万名海女。时至今日,已经不到 50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海女约占84%。很多人对海女这项传统文化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就连老一代海女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继承这个又危险又艰苦的职业,海女这个职业正在渐渐消失。

自由潜水一向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之一,所以海女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她们长时间在冰冷的海水中工作,没有氧气罩,只靠着脚蹼和护目镜潜到海底,捕捉鲍鱼、海螺和章鱼等。自由潜水会给身体带来巨大压力,轻则大脑缺氧昏厥,重则导致死亡。

有人说,“海平面就是海女们生死之间的分界线。”除了大型海洋生物,她们还得担心身体被网、钓鱼线或海藻缠住无法脱身。所以单兵作战是非常危险的,为了安全,海女们会成群入海,互相照应。

作为一名资深海女,过硬的身体是非常必要的。有经验的海女可以不戴氧气罩在海里深潜十多米,憋气2分多钟。受到天气和潮汐的影响,海女每天潜水长达7个小时,每月大约工作十几天。想成为海女的女孩们一般7至8岁开始练习游泳,15至16岁开始跟着妈妈一起下海,到了40岁左右是海女的事业黄金期。有专家对海女的肺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海女的肺部比同龄的女性更年轻、更健康,可能跟她们长期海下作业让呼吸肌得到锻炼有关。

从大本营登顶珠峰,夏尔巴人只用8小时

每年的5月29日是“国际珠穆朗玛峰日”,这是为了纪念人类首次成功登顶世界屋脊。1953年的这一天,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从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从那时起,作为能够超越人类极限的登山者,夏尔巴人这个群体走进了世人的视野。

实际上,大约100年前,就有夏尔巴人为登山者担任向导和挑夫。百年来,不论是各国专业的登山运动员,还是业余登山爱好者,或是拍摄纪录片的摄制组,都会雇用夏尔巴人作为登山的协作者。据介绍,夏尔巴人在登山路途中,可以担任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导游、顾问、行李搬运工、厨师、保姆、医生等等,其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即使是世界顶尖的专业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等高山时,也必须雇用夏尔巴人作为向导并帮助运送登山装备和给养。

国际社会早已公认夏尔巴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登山者。就连各项登山世界纪录,夏尔巴人也是独享一份纪录单。不论业余还是专业登山家,都无法与夏尔巴人抗衡。不用背负沉重物资的情况下,夏尔巴人登山能有多快呢 据报道,一名夏尔巴人创造的从珠峰大本营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纪录是8小时10分钟;而专业登山运动员走完这段路一般需要三四天。

值得关注的是,普通人要成为登山运动员,不仅需要具备强悍的身体素质,还要经过艰苦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而这些并不适用于夏尔巴人。夏尔巴人是天生的登山家,近年来,不时有科学家对夏尔巴人的这种“超能力”感兴趣,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研究表明,夏尔巴人在耐寒和抗缺氧环境方面确实天赋异禀。这一方面是因为夏尔巴人世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低温以及较稀薄的氧气。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夏尔巴人的基因确实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他们的身体生成血红蛋白的效率更高,心肺功能更强,血压也更低,这些都有助于耐受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

拥有这些“超能力”的夏尔巴人,持续创造着登山界的传奇。他们收获了不少“荣誉称号”,比如“影子登山家”“喜马拉雅山挑夫”“大山之军”等。但实际上,世界之巅对于夏尔巴人同样危险。在所有登山纪录中,夏尔巴人还有一项令人悲伤的纪录——珠峰遇难人数最多。至少有60名夏尔巴人长眠于此,这一数字对于只有数万人的夏尔巴人来说已经非常高了。

他们超越人类身体极限

编者的话:近日,3名夏尔巴人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上方一处危险路段坠入深裂缝后失踪,珠峰英雄背后的“无名英雄”夏尔巴人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夏尔巴人这个曾经几乎与世隔绝的古老族群,由于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又熟悉珠峰的气候和地形,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逐渐成为珠峰登山队的向导和挑夫,服务世界各地的珠峰攀登者。除了高山上的夏尔巴人,雨林中的巴卡人和海里的海女都有着远超常人的身体特质,有些源于自然的馈赠,有些则与后天的努力训练息息相关。

1.3米巴卡人,轻松爬上30米高大树

擅长爬树的巴卡人

《环球时报》

在适应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方面,巴卡人展现出了很强的生存技能,这些技能甚至超过了一般人的身体极限。例如,巴卡人很擅长奔跑和攀爬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极高的耐力和敏捷性。此外,巴卡人还可以凭借听觉和嗅觉感知周遭环境,以及在热带雨林中快速定位并采集野生水果、植物等。他们可以发现很远处或者藏匿在丛林中的动物,并准确地判断出动物的类别和公母。

以爬树为例,巴卡人终年与树为伴,他们从小就会爬树,即使是一些老人,也可以轻松爬上几米高的大树。在孩子的成人仪式中,就有一项是爬上高高的大树,掏掉树顶蜂巢里的蜂窝。这种树通常有30多米高,他们轻巧地爬上高树后,还得点燃树叶,用烟熏的方法把密密麻麻的蜜蜂赶走,完整地取下蜂窝,然后带下来,当着众人的面交给酋长,只有完成这个仪式,男孩才算变成了男人,才可以结婚生子。如果办不到,则不算成年,更不能娶妻生子。这种技能,对于平均身高只有1.3米多的巴卡人,可谓突破了他们的身体极限。

有研究表明,巴卡人比其他非狩猎民族对一些疾病有更强的抵抗力,例如对疟疾等,他们就有很强的天然抵御能力。此外,在适应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高温潮湿环境方面,巴卡人也表现上佳。由于一年四季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经常面临高温高湿的环境,因此,巴卡人练就了比其他人更适应高温环境的本领,并具有更好的耐热能力。人类学家认为,巴卡人的身体构造与普通人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但是,由于长期适应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适应性特征,甚至到了超越体质极限的地步。例如,他们可能有更灵活的关节和更短的四肢,以适应穿行于雨林密集植被中的需求。

韩国海女不戴氧气罩深潜十多米

收获颇丰的海女

韩国的济州岛有三多:石多、风多、女人多。在长长的海岸线上,有这么一群妇女,她们穿着沉重的黑色橡胶潜水衣,头戴钢化玻璃护目镜,拿着简单的潜水装备和渔网,背负着几十公斤的海藻、海参、海胆、鲍鱼等海鲜。这些妇女被称为海女,意为“海上的妇女”。当地媒体称她们为“韩国最早的工作母亲”。

在韩国人的印象中,海女一直都是济州岛的象征。海女不仅是一项传统,更是女性独立和力量的象征。

根据济州岛上的海女博物馆记载,20世纪60年代济州岛周围有大约2.6万名海女。时至今日,已经不到 50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海女约占84%。很多人对海女这项传统文化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就连老一代海女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继承这个又危险又艰苦的职业,海女这个职业正在渐渐消失。

自由潜水一向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之一,所以海女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她们长时间在冰冷的海水中工作,没有氧气罩,只靠着脚蹼和护目镜潜到海底,捕捉鲍鱼、海螺和章鱼等。自由潜水会给身体带来巨大压力,轻则大脑缺氧昏厥,重则导致死亡。

有人说,“海平面就是海女们生死之间的分界线。”除了大型海洋生物,她们还得担心身体被网、钓鱼线或海藻缠住无法脱身。所以单兵作战是非常危险的,为了安全,海女们会成群入海,互相照应。

作为一名资深海女,过硬的身体是非常必要的。有经验的海女可以不戴氧气罩在海里深潜十多米,憋气2分多钟。受到天气和潮汐的影响,海女每天潜水长达7个小时,每月大约工作十几天。想成为海女的女孩们一般7至8岁开始练习游泳,15至16岁开始跟着妈妈一起下海,到了40岁左右是海女的事业黄金期。有专家对海女的肺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海女的肺部比同龄的女性更年轻、更健康,可能跟她们长期海下作业让呼吸肌得到锻炼有关。

从大本营登顶珠峰,夏尔巴人只用8小时

每年的5月29日是“国际珠穆朗玛峰日”,这是为了纪念人类首次成功登顶世界屋脊。1953年的这一天,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从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从那时起,作为能够超越人类极限的登山者,夏尔巴人这个群体走进了世人的视野。

搬运行李的夏尔巴人

实际上,大约100年前,就有夏尔巴人为登山者担任向导和挑夫。百年来,不论是各国专业的登山运动员,还是业余登山爱好者,或是拍摄纪录片的摄制组,都会雇用夏尔巴人作为登山的协作者。据介绍,夏尔巴人在登山路途中,可以担任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导游、顾问、行李搬运工、厨师、保姆、医生等等,其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即使是世界顶尖的专业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等高山时,也必须雇用夏尔巴人作为向导并帮助运送登山装备和给养。

国际社会早已公认夏尔巴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登山者。就连各项登山世界纪录,夏尔巴人也是独享一份纪录单。不论业余还是专业登山家,都无法与夏尔巴人抗衡。不用背负沉重物资的情况下,夏尔巴人登山能有多快呢 据报道,一名夏尔巴人创造的从珠峰大本营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纪录是8小时10分钟;而专业登山运动员走完这段路一般需要三四天。

值得关注的是,普通人要成为登山运动员,不仅需要具备强悍的身体素质,还要经过艰苦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而这些并不适用于夏尔巴人。夏尔巴人是天生的登山家,近年来,不时有科学家对夏尔巴人的这种“超能力”感兴趣,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研究表明,夏尔巴人在耐寒和抗缺氧环境方面确实天赋异禀。这一方面是因为夏尔巴人世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低温以及较稀薄的氧气。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夏尔巴人的基因确实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他们的身体生成血红蛋白的效率更高,心肺功能更强,血压也更低,这些都有助于耐受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

拥有这些“超能力”的夏尔巴人,持续创造着登山界的传奇。他们收获了不少“荣誉称号”,比如“影子登山家”“喜马拉雅山挑夫”“大山之军”等。但实际上,世界之巅对于夏尔巴人同样危险。在所有登山纪录中,夏尔巴人还有一项令人悲伤的纪录——珠峰遇难人数最多。至少有60名夏尔巴人长眠于此,这一数字对于只有数万人的夏尔巴人来说已经非常高了。

环球时报

2022年世界杯巡礼A组荷兰的技战术打法和优缺点

荷兰

教练:路易斯·范加尔(自 2021 年 8 月起)

队长:维吉尔·范戴克

2018年世界杯:未晋级

球队平均年龄:27岁6个月

队内出场次数最多:戴利·布林德(94)

球队最佳射手:孟菲斯·德佩(42)

一,荷兰技战术打法

从世预赛和欧国联来看,荷兰能像其他强队一样——高位压迫,大范围逼抢,攻防转换流畅。但就阵型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范加尔在预选赛中采用了4-3-3阵型,但在最近的国家联赛比赛中,他改用了3-4-1-2阵型。

虽然这种阵型变化不是利物浦定海神针范戴克所喜欢的,但比较适合荷兰队——范戴克、德容和德佩三核心的打法。

“我认为我们有一个了不起的团队。这不是第一次了。这不会是最后一次,”范加尔在 今年6月击败威尔士后说道。

他们在 3 月份以 4-2 战胜丹麦的传球路径展示了这种3-4-2-1阵型——边翼卫向前推进,10号位靠近前锋线两人。

通常,德容或他的中场搭档库普梅纳斯会回撤到很深的位置,从前到后串联比赛。

在今年三月份1-1德国的比赛中,利用中场来打破德国的高位逼抢。

荷兰队的传导球能力很强,但他们大脚打身后的能力也不弱——一脚传球找到德佩,荷兰队在防守时保持前场两个高位。

欧国联客场对阵比利时的第二个进球。

博古伊斯在中场拦截后快速传球找到德佩

中场拦截塞给德佩

在没有控球权的情况下,他们在边路区域的压力特别大,经常在比赛中将边翼卫推向对方边后卫位置——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们在对阵威尔士的比赛中首开纪录。

荷兰队在6月欧国联中控球方面明显压制了对手,他们平均拥有超过 58% 的控球率。

6月份欧国联荷兰对阵数据

他们的关键球员

德容和德佩。

范加尔将巴萨中场德容描述为可以“送出传球”的球员。今年早些时候对阵德国队时,他用楔形传球助攻撕开了德国的防线。

而在主场对阵丹麦的比赛中,德容以标志性的方式在半场接到门将的传球,带球穿过中场,然后传给伯格维恩破门得分。他在10秒内将荷兰队从一个禁区转移到另一个禁区(如下图)。

据官方统计,德佩在世预赛的射门次数最多(58次),并且与哈里凯恩(12球)并列最佳射手。

下面是他在世预赛的射门图,看得出他在6码禁区有很多高质量的射门。

大家可能记得他是一名边锋,但在范加尔的体系当中扮演着梳理进攻的角色——有时他会跑到边路并盘带,但他经常站在对手防线寻找临门一脚的机会。

德佩也是荷兰队的主罚点球手,13 次点球命中 10 球。

他9月以来一直因大腿问题缺席巴萨的比赛,但预计他将入选范加尔的大名单。

他们的弱点是什么

弱点就是零封。

他们在 15 场比赛中有 9 场至少丢了一次球,而且他们在控球和位置轮换方面确实让他们漏洞百出。

只有两支球队(英格兰39 球,德国 36 球)在世界杯预选赛中的进球数超过荷兰队,但有 14 支球队的失球数都比荷兰少。

小组预测:

第一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