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安徽足球没落,有众多国脚却无职业球队,搞经济不玩足球!

2023-08-21 1:38:34 聚哦资讯 聚哦

可惜!安徽足球没落,有众多国脚却无职业球队,搞经济不玩足球!

#暑期创作大赛#

中国足球三级联赛,中超16支球队,中甲16支球队,中乙16支球队,合计48支职业球队。多数球队分布在北方和南方,中原地区河南拥有1支中超球队,江西有1支中甲球队,湖南拥有1支乙级球队。竟然安徽没有一支职业球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上安徽拥有过多支职业球队但是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被迫解散。安徽为何留不住一支职业足球队,说起安徽足球,最早期安徽乐普生、安徽老明光、安徽九方,安徽球迷肯定是难以忘记!

但是现在安徽本土却没有职业球队,这让本土球迷很失落,无法支持喜欢的球队!

安徽足球命运多舛,但并不是中国足球的荒漠

安徽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交界,为什么其他省份都能有自己的职业球队,经济实力虽然比不上江苏和山东,但是和河南与江西相比并不落下风。所以并不是经济因素制约着足球的发展,否则东北三省经济跟不上,不照样足球搞的轰轰烈烈!

提起安徽足球代表人物,曾经有哪些国脚 必然要提到李毅大帝、赵鹏、韦世豪三人。同时张成林、魏震、常飞亚等实力悍将,也是国家队的常客。说明安徽足球并不是足球的荒漠,但是要说起俱乐部,今年的职业赛场已经看不到安徽足球。

本土有实力企业并不愿意搞足球,原因一针见血

早几年中冠、中乙赛场还能看到合肥球队参赛,但是随着投资增加,足协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联赛中性名的推广。让很多企业退而不进,不再参与足球,百害无一利。安徽本土巨头企业,海螺水泥、奇瑞汽车,并没有投资足球的兴趣。合肥有很多科技公司,如科大讯飞、蔚来汽车等,似乎和足球并没有多大关系。而足球最大的投资商地产,安徽也缺乏头部房地产公司,加上地方政府目标是发展经济,因此综合原因,安徽并不愿意发展足球!

蚌埠足球小镇打造,燃起安徽希望之火

虽然没有职业球队,但是安徽的业余联赛却是搞的红红火火。据我所知,在安徽北部,宿州和淮北地区经常有民间足球业余联赛,有幸参加过,虽然草坪不整洁,但是这里的足球很纯粹。

蚌埠足球青训培养了多名职业球员,目前提出打造足球小镇计划,筹集65亿用于建设。很遗憾但是截止目前还没有开建,有可能还是资金问题没落实到位!

安徽不缺足球氛围,不缺喜欢踢球的孩子,如果你来到安徽一定会感受到这里狂热的足球氛围,也希望安徽足球能拥有自己的职业足球,安徽足球加油!

安徽虽然暂时没有职业足球,但是这里的足球氛围很纯粹,这里的球迷很热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安徽足球不但能出 看体育​#夏日生活打卡季#​

(图源网络侵删)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为何能够逆袭荷兰塞尔维亚夺冠

经典万世永凝,记忆永远留存!我是醉眼哥,今天我来聊聊中国女排是如何在里约奥运会逆转小组赛都负于的对手荷兰和塞尔维亚最终站到最高领奖台上。

☞历史回顾: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堪称史诗级的夺冠历程,小组赛我们2胜3负排名第四名惊险晋级淘汰赛。小组赛我们战胜了意大利和波多黎各,分别负于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可以说小组成绩已经将中国女排逼入绝境,我们1/4决赛对手是强大的巴西女排,巴西女排和美国女排被誉为本届奥运会夺冠大热门,用郎导后来采访的话说谁都不想先碰到巴西女排,不过现实很残酷,中国女排必须面对这个强劲还拥有主场优势的对手,最终我们成功翻越了这座高山。

一、翻越巴西女排是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的转折点

要想知道中国女排为什么半决赛能够击败荷兰,决赛击败塞尔维亚,首先要了解我们是怎样逆袭巴西女排的。

中国女排逆转巴西女排是史诗级经典一战,2016年8月17日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站到了马拉卡奇诺体育馆,现场全是巴西球迷一片黄色海洋,中国球迷完全淹没在对方的声势之下,第一局巴西女排打出了25:15的梦幻开局,第二局中国女排依然开局表现不佳,在大家都以为大势已去时姑娘们却突然放下包袱找回了状态稳住局势以25:23扳回一局,第三局中国女排乘势追击以25:22再下一局,第四局中国女排一度领先不过经验老道的巴西女排利用我们关键时刻失误和心理波动以25:22扳回一局,双方战成2:2平,决胜局双方8次战平,这个时候巴西女排为姑娘们的顽强和韧性倒是先慌了神,而中国女排没有丢掉关键的得分能力随着朱婷后攻得分中国女排15:13赢下决胜局挺进半决赛。

这场比赛跌宕起伏,当时电视机前的球迷估计心都要跳出来了,可以说看得所有人热泪盈眶。

有了这次逆转之后中国女排信心全部打了回来,半决赛面对荷兰势均力敌,四局比分没有超过2分的,每一个球都是致胜的关键球,中国女排全部抓住了机会,她们先声夺人拿下第一局,虽然荷兰第二局扳回一城,不过第三局、第四局中国女排再接再厉最终3:1击败荷兰挺进决赛,决赛中国女排先失一局情况下连下三局最终3:1击败塞尔维亚最终时隔十二年再次站到了冠军领奖台上。

二、中国女排是什么原因逆袭巴西击败荷兰勇胜塞尔维亚的

中国女排赛前被中国球迷看好,但小组赛的表现的确让球迷以为我们不仅夺冠无望就是能不能拿到奖牌都成疑问,不过现实是中国女排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可能,诠释了什么是女排精神,我认为中国女排能够逆袭巴西,战胜荷兰,击败塞尔维亚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中国女排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那时朱婷22岁,张常宁21岁,袁心玥20岁,龚翔宇19岁,惠若琪25岁,丁霞26岁,年轻球员小组赛有波动非常正常,在经历了低迷的小组赛之后年轻的姑娘们终于放开了心灵的枷锁彻底释放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那届奥运会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同样适用于中国女排,在面对巴西女排时年轻的姑娘们一开始确实有点畏手畏脚,不过被巴西大比分赢下第一局之后第二局开局阶段还是被巴西压制,这个时候她们放下了所有的一切,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拼!此时年轻那种冲击力彻底释放出来,巴西在这种气势下已经无力阻挡,关键时刻朱婷体现出她核心价值强攻得手,在逆转巴西之后更是提升了她们的自信心和气势,所以再次面对荷兰和塞尔维亚时就有了从容、冷静和果敢。

2、中国女排实力本就不弱。之前在2015年我们成功获得世界杯冠军,特别是郎平指导启用了一批有实力的年轻球员,朱婷已经成长为核心球员,虽然队长是惠若琪不过中国的战术核心是以朱婷为基础构建的,面对巴西最后一球正是朱婷的后攻拿下了赛点,朱婷在里约奥运会已经成长为一名顶级攻手决赛中朱婷三次爆扣彻底宣布王者出世,张常宁同样作用不可小觑,虽然年轻但是她敢于下球敢于出手以及发球也是中国女排获胜的关键,如果看过决赛的肯定记得张常宁的金牌点发球,惠若琪那时正值当打之年只不过动了心脏手术之后她的进攻威力下降,不过她的一传同样提升了中国女排的保障能力,决赛最后那金牌点一分估计球迷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丁霞、杨方旭、魏秋月、袁心玥、徐云丽等等关键时刻都能够挺身而出,中国女排经过几年的磨砺和新老交替已经具备了夺冠实力。

3、中国女排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它却真实的存在于每一名女排姑娘们的心中,逆境之中她们不气馁,不放弃这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体现。

特别是1/4决赛面对实力强大的巴西,先失一局而且第二局异常被动时她们最终顶住了压力努力扳回一局,这一局就是这种精神在心中涌动的结果,如果这一局不能够拿下那么优势将会全部倒向八西一边,女排精神就是关键时刻的韧性还有那种顽强和永不服输气质的本质表现。

4、最关键的是我们有郎平指导。郎平指导2013年接手中国女排以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而且她的大国家队思路以及对于中国女排高大化改造已经初见成效,2015年世界杯夺冠就是她这几年努力和付出的结晶,当然她的运筹帷幄还有赛场上的敏锐以及准确判断都是中国女排致胜的法宝。没有郎导我们真就难以想象最终会是什么结果。

第一,临危不乱指挥调整有方,判断准确果敢、果断。在面对巴西1/4决赛时,最后一球郎导问魏秋月怎么传 魏秋月说:两边拉开。郎导说:不,传中间,叫朱婷准备。果然最后魏秋月将球传给后排的朱婷,朱婷后攻得手拿下了关键的赛点。

第二、半决赛对阵荷兰,当时古德蒂是荷兰主帅,他针对朱婷定点发球以此消耗朱婷的进攻能力,不过郎导马上换上杨方旭,局面立刻得到了扭转。

第三、决赛时郎导利用定点发球和针对性拦网彻底限制住了塞尔维亚主攻手米哈伊洛维奇,致使后者早早下场坐在替补席上。

……

实际上我只不过列举了几个例子而已,每一场比赛中国女排姑娘们不同于其他球队的一点就是她们发球时会看一眼替补席上的郎导,因为郎导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能够在关键时候指出问题点,关键时候能够指导球员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怎样处理球才是正确的,暂停的时候她同样能够点到位,中国女排正是有了郎导的运筹帷幄加上她的智慧和先进而有效的战术思路才能够让中国女排在困境中战胜自我,而且郎导在奥运会上实现了12人轮转,落后时她不停的调整阵容,不停的通过人员调整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和战术体系,这些都是中国女排取胜的关键。

总结:中国女排能够逆袭夺得里约奥运会冠军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不断累积过程的必然,看了我的分析我想球迷可以重温一下经典,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路,郎平指导不会无缘无故的启用每一名球员,她们都是郎导战术体系中重要的一员没有主次只有更强,这是中国女排能够逆袭的基础。

文/醉眼观球

阅读量1.4万

禁评

删除

编辑

夺冠从历史叙事视角下的中国女排故事令人震撼

文|安德烈的笔记

《夺冠》创作背景概述

2020年9月25日上映的《夺冠》通过3场重要的体育赛事,串联起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女排30余年的发展史。

从其类型特点上看,它无疑是一部典型的体育电影,但是它作为一部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制作、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前夕以真实的中国女排故事为基础进行改编的体育电影,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创作题材的特殊性都让这部影片注定不会平凡。

中国体育电影的创作从来都是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于呈现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气质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但回顾中国体育电影的创作,不仅经典影片屈指可数,而且类型创作经验上也较为匮乏——体育多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元素杂糅到其他影片类型之中。

《夺冠》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体育电影类型创作的一个丰富,影片既保留了典型的类型特征,又在不同的叙事层面上尝试进行类型的突破。

《夺冠》通过对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中国女排故事的讲述,映射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史。

编剧张冀在采访中表示,中国女排绝对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片,“是要写中国,写这个时代,写集体的记忆,而且要用写这支球队、这两个人去映射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的变迁”。

影片用平等的目光讲述历史的故事,无论“郎平”还是“中国女排”都被共同抽象成了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

本文尝试从历史叙事的维度对影片的类型创作进行分析。

历史叙事视角下的体育类型书写

“人处于历史中,历史也存在于人之中”,《夺冠》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女排崭露头角走向辉煌的重要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的中国刚刚走出民族的“创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推动,从前期“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体育发展方向到“体育强国”口号和“奥运战略”的提出,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体育正处在“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激昂语境之下,个人承担着为国争光的时代使命。

“在国际赛事上夺冠”的目标成为集体诉求,“中国女排”就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中出现的一个团体,她们在世界级体育赛事中创造的“五连冠”成绩,不仅仅作为一剂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良药在全国引发轰动效应,还承载着“女排精神”成为当时中国形象的代言人。

事实上,曾报道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盛况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宋世雄曾在他的自传里谈及中国女排夺冠引起的巨大轰动,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排球问题,而是当时的中国“需要中国女排这种奋勇拼搏的精神”。

作为“中国精神”的代表,“女排精神”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力量得到了高度重视,《夺冠》则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任务。

1.经典类型框架延续体育故事传统

《夺冠》中的历史叙事离不开中国体育电影中常见的成长/圆梦故事类型框架。

经典的体育电影创作中,运动员在影片中常常面临思想、技术、生活等方面的障碍,故事围绕着这些“障碍”被克服的过程展开且最终以运动员克服困难夺得冠军收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

《夺冠》虽然在历史时间的叙述上存在着省略和简化,但是影片中两个主要叙事段落都是典型的“备战—夺冠”成长故事框架,既存在着电影中经典的“改造”情节设置,也有着新时期运动员凭借个体意志追求梦想、为国争光的故事脉络,只不过在影片中不同的人物承担着不同的叙述责任。

《夺冠》中主要表现了中国女排两个阶段的辉煌时刻,一个是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一个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再现辉煌。

2.符号化艺术处理再现历史语境

在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叙事中,影片有意识地通过符号化的艺术处理复现当时的历史语境。

那时的中国将体育比赛看作是走出国门、构建国家形象、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围绕塑造女排典型,宣扬女排精神,组织体系、媒体行业、文艺界都纷纷加入了符号化的‘造型’行列”,影片开头将老女排队员作为符号群体呈现之外,还通过无处不在的象征符号营造“国家”的时刻在场。

陈忠和推门进入训练室后,主观视角先是一个全景扫视了在阳光下刻苦训练的排球队员们,随后就以一个特写落在了排球训练室最后方醒目的国旗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上,这种最为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象征符号从开头就被高高悬置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方,并笼罩了整个训练室。

女排队员作为已经集体化的存在,有着自觉的国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这一点在青年郎平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1980年大年三十那场女排与江苏男排的联谊赛作为中国女排成长的一个重要的赛事节点,也标志着陈忠和“成人礼式改造”的完成,“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这句话也正是那个年代中国女排对女排精神的“自述”。

3.内在叙事逻辑传达“新”体育价值观念

影片后半部分,虽然大段落的叙事结构仍然是备战里约奥运会—奥运会夺冠,但是影片叙事的重心已经明显从集体转向了个人。

与20世纪80年代女排成员的符号化处理不同,影片用一个完整的段落将郎平的“大国家队”改革计划与新女排队员招募交叉剪辑在一起,对于女排成员的介绍以郎平开门见山的一句“她叫什么名字?”展开,对个体的关照也引出了新世纪中国体育的价值逻辑,即通过个体成长的契机传递体育运动的真谛是对“人”的关注。

与此同时,“夺冠”作为叙事的结果在意义层面却被淡化了,郎平并没有继承袁伟民“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式的铁血训练,而是采用科学、人性的管理,鼓励女排队员们做自己想做的,“成为你自己”。

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即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文化自信”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的集体价值取向诉求与受众对于主流文化建设和高品质的影片需求和谐统一,呼吁中国体育文化觉醒、体育文化自信”。

所以,影片这一部分叙事的内在逻辑即当今社会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带给中国女排一种内在的强大和自信,从而“唯金牌论”意识淡化,个人价值在国家“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建构下得到了凸显。

同样是塑造中国女排形象,同样表达“女排精神”,不同的是现代意识所带来的历史叙事段落之间不同的类型表达方式。

《夺冠》意图通过对集体群像与个人形象的塑造来反映中国女排精神的历史发展,始终强调“集体意识”在凝聚民族力量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影片中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空间是漳州训练基地,在这里,训练室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运动员们的活动场所,它实际上是国家意识形态运行和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女排精神”形成、凝聚、升华的生产空间,在这里个人和国家融为一体,“我”的梦就是“中国”的梦,个人成长故事与集体夺冠故事融为一体。

体育电影创作中的文化思考

电影《夺冠》在中国体育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策略下唤起了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其中不乏对真实历史的重构,以及对于女性运动员想象化的银幕呈现。

导演试图在体育类型的基础上,将国家荣誉与个人价值缝合进一个语境中,在“体育+”叙事模式下进行多元化的价值表达。

“中国女排”既是一个具有IP属性的中国形象,又是一群有着英雄/普通人双重身份的女性群体,其影响力和文化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意味着对其进行改编必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一定程度上说,陈可辛导演的《夺冠》创作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其对于各种话语空间平衡的把握,对于中国体育电影及其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类型电影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新中国初期,安徽有这些足球队

○《关于抽调男子足球男女排球运动员条件的通知》档案

○《中国钟声体协安徽省足球队总结》档案

合肥晚报 如今,足球运动已非常普及。但你可曾想过安徽足球过去的样子 其实安徽足球的历史超过百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个世纪50年代,足球在安徽更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组建过哪些足球队呢

两支足球队 曾参加全国比赛

说起现代足球运动传到安徽,应该从20世纪初安庆圣保罗中学起步算起,历史已超过百年了。

据档案记载,1906年,在安庆圣保罗中学出现了足球运动,后来有了足球队。他们曾先后到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武昌等地,与教会学校的足球队进行表演比赛,这对当时开展足球运动起到很好作用。此后,芜湖圣雅各、萃文中学、海关、邮局先后组织了足球队,并开展足球赛。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足球运动在安徽发展近乎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50年代,安徽足球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尽管当时足球运动基础非常薄弱,不仅群众基础少,起点很低,而且足球场地很少、设施简陋、足球人才奇缺。但这并未影响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热情。这和当时的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提倡足球这项体育运动。1951年9月29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发通知,决定在当年的11月25日至12月2日(后因故推迟了一周)在天津举行“1951年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为此,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发出《关于举行1951年华东足球比赛大会的通知》,并决定华东于1951年11月4日至15日 在上海市举行华东区足球比赛大会。为了迎接华东区足球比赛,安徽先后在芜湖、蚌埠选拔了皖南和皖北两支足球代表队。皖南足球队由芜湖、宣州、徽州、池州等地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组成,皖北足球队由合肥、蚌埠、滁县、宿县、安庆、东南医学院等代表队选拔优秀运动员组成。

1951年11月4日,华东区足球比赛在上海虹口体育场如期举办。该次足球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赛,分成两个组进行。第一组是上海、南京、福建、苏北和皖南,第二组是山东、浙江、苏南和皖北。怎料,皖南足球队的第一场比赛就应战实力强劲的上海足球队,以大比分失利。第二、三、四场比赛,皖南足球队分别迎战福建足球队、苏北足球队、南京足球队,均败北。而皖北足球队也分别输给了山东足球队、浙江足球队和苏南足球队。虽然,此次比赛皖南和皖北两支足球队均未能被选中参加全国足球赛,但足球队伍得到了锻炼,通过赛场的球技切磋,队员的球技水平得到了提高。

到了1952年底,安徽省教育厅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安徽分会举办了安徽省体育人员训练班,目标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和各地市体育骨干,训练班组建了篮、排、足、田径、体操等项目运动队。安徽省体训班地址在合肥市四湾附近。省体训班的学制原定为一年,有80多人参加,课程包括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体育建筑与设备,以及足球技能等。在1953年2月上海举行的华东区足球赛,安徽足球代表队在参赛的6个队中,经过6天10场比赛,取得第五名。

曾组建钟声体协足球代表队

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一支中国钟声体协安徽省足球队,并参加了1956年全国足球比赛。那么这支足球队是怎么来的呢

事情还要从1956年夏天说起,当时,中国钟声体协在上海举办了全国足球大赛。而中国钟声体协是全国学校的教职工运动积极分子的体育组织。在这一基础上,安徽省钟声体协足球队应运而生。为了推动全省足球事业的发展,让体育事业成为群众性经常活动,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省钟声体协根据中国钟声体育协会1956年全国足球比赛的规定,结合安徽的具体情况,从基层组织中抽调优秀的运动员组成了省钟声体协足球代表队。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56年7月30日《中国钟声体协安徽省足球队总结》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省钟声体协足球代表队共有队员18名,其中有大学副教授、讲师,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其他任课教师。”“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9岁。”

该档案中还提到,省钟声体协足球队的队员们要熟练基本技术、技巧。“我们在观摩几场球赛中,进一步体会到基本技术的数量是与速度、灵敏、耐力等分不开的,而这些速度、灵敏、耐力等因素,又必须从参加“劳卫制”的锻炼和有系统地按照足球训练的步骤来进行才能获得提高。”并且,“当第一阶段球赛进行完毕后,我队有意识地组织了队员观摩兄弟球队比赛,为了学习兄弟球队的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分前锋与后卫两组,并推选专人负责,要求队员观摩时做临场记录,观摩后组织座谈和交流。”

在这次比赛中,安徽钟声体协足球队先后与内蒙古队、天津队交手,虽然未从小组赛中胜出,但队员们从比赛中学到不少足球的技艺,为此后安徽正式组建足球队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抽调足球运动员强调有体力有技术

1957年,安徽正式组建足球集训队,领队、教练、运动员15人。同年10月,去西安参加了全国乙级队足球联赛。此后,为了加强技术,增强队伍水平,特意从上海、大连选招一批运动员,又从南京部队足球队请来教练,队伍实力有所加强。

这一时期,足球运动也日益受到大家的喜爱。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58年6月28日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安徽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抽调男子足球男女排球运动员条件的通知》记载,安徽省将于10月份举办第二届职工体育运动大会。档案中关于抽调足球运动员的条件作了详细的描述,“总的要求,能够掌握驱逐的进攻和防守的战术及基本技术。”并强调“有体力,有速度(100公尺平均速度12秒-13秒)”“射门准而有力”“传球、停球必须快而准(包括各种传球和停球)”“具有一定带球和过人的个人技术”。显而易见,当时不少职工群众都喜爱足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选拔出足球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安徽足球队伍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安徽足球队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在技术、战术水平上正处于向上发展阶段。1960年,在全国乙级队足球联赛合肥赛区的比赛中,安徽足球队获得第二名。

□余育红 何芳芳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